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代君主,姓愛新覺羅,名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12/13),卒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10/8),是康熙皇帝三十五子中排序的第四位皇子,二十一歲受封為貝勒,三十二歲晉封雍親王,四十五歲登基,在位十三年,死後追諡憲皇帝,廟號世宗,年號雍正,人們習稱他為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從登基到死亡傳聞不斷,留下許多話題,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史學家未有定論,是一位複雜的歷史人物。他為鞏固皇權,打擊對手,六親不認,極為殘酷,留下駡名;然而作為統治者,他剛毅果決,勇於革新、勤於理政、肅貪養廉、澄清吏治、掃除頹風、政局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上承康熙,下啟乾隆,是奠定「康乾盛世」的關鍵人物,一位出色的皇帝。

雍正登基後,一再強調自小蒙皇父康熙帝親自撫育,他的滿漢文及經書詩賦素養,都受到皇父肯定;尤其是他的誠孝,更深受康熙帝稱讚。他個性急躁喜怒不定,也屢蒙皇父訓誡「戒急用忍」,登基為帝仍不忘製掛屏懸之於室,以示謹惕。胤禛九歲起隨幸出征,二十一歲受封為貝勒,三十二歲晉封雍親王,培養了豐富的閱歷與處事經驗,為爭取帝位奠下基石。康熙晚年,諸子捲入皇位繼承激烈鬥爭,胤禛戒急用忍,努力表現出對父親的誠孝,並以恬淡不爭的外表,維繫了與皇父的感情,在某程度上打動了康熙晚年面對諸子爭位的絕望心境,也為承繼帝位發揮關鍵作用。


雍正帝在位時曾自評功業:「朕反躬內省,雖不敢媲美三代聖君哲后,若漢唐宋明之主對之不愧。」今天史學界也公認他是位承先啟後奠定康乾盛世的明君。

雍正治理天下,評價最高的政經改革有:
  
攤丁入畝:
傳統中國向來將人丁與土地分開賦稅,雍正元年實施將人丁攤入地畝,以土地作為單一課稅標準,取消人頭稅,減輕了農民負擔,擴大了政府財源,這是清代財政稅務史上重大改革。

  
肅貪養廉:  
康熙寬仁,晚年吏治敗壞,貪污舞弊成風。雍正即位之初,雷厲整頓官場貪瀆頹風,他恩威並施,養廉與肅貪並重,將火耗歸公充作官員「養廉銀」,提高官員收入,對貪官嚴懲重罰,使官員不必貪,也不敢貪。  

火耗歸公:
「火耗」又稱「耗羨」,是正稅之外的附加費,官員任意徵收彌補稅銀在鎔鑄、兌換、運解中的耗損,常有正稅一兩,火耗達五六錢之譜。雍正將火耗改為法定稅款,固定稅額,統一管理,除用於公務外,並作為「養廉銀」,不但減輕了人民負擔,也大幅提高官員的俸入。

雍正重農業,多次前往先農壇祭祀;對於開疆拓土,雖不如康熙與乾隆,但綏遠撫邊,對維繫與鞏固大清王朝的統治也有一定的功績。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雍正帝崩逝於圓明園,年五十八歲,擇葬於北京西南易縣泰寧山萬年吉地。有關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未有定論。在位十三年,宵旰焦勞,勤於庶政,在政制革新上有許多貢獻,統治穩定,國庫充盈,為弘曆積聚可資發展的厚實基礎。遺詔中,明確傳位於四子弘曆,命禮親王、果親王、鄂爾泰、張廷玉為輔政王大臣。弘曆的平順繼位,終結了自太祖努爾哈齊以來王位繼承的血腥鬥爭,實是雍正帝睿智改革的結果。
  
補充

雍正是滿清歷史上一個能幹的皇帝。清史學者孟森讚譽:「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又說「其英明勤奮,實為人所難及」。

以前民間有很多關於他的謠言,指雍正是篡位而起,又把雍正描寫成一位毒死父親、氣死母親、不務正業,又通過文字獄抑制了漢族的思想、鞏固滿洲人統治的皇帝;直到近代經多番歷史研究,這些傳說都相繼被推翻,使近代對雍正評價轉趨正面,讚揚其勵精圖治,革新吏政、活絡經濟、提昇民間生活水準的政績。

日本文化首都京都大學歷史教授盛讚雍正節儉支出,稱「雍正朝後宮一年支出費少於明朝萬曆帝後宮一天支出費用」。

英國歷史學者史景遷認為: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鬆,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清皇朝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準惡化的危機;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了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如火耗歸公與養廉銀)。雖然史學家黃仁宇認為雍正未能瞭解與解決明清第三帝國作為內歛式王朝的根本問題,但清朝得以建立起一套繼續運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統治體制,而未淪為「立國百年而亡」的異族王朝,此當歸功於雍正一朝的改革。

根據正史的記載,雍正是因為工作過勞而暴卒的。不過民間有傳說,堅持雍正是被呂四娘刺殺的,但無從提出根據。比較多的說法是雍正因病服了有毒的丹藥(一般都含有水銀)後駕崩。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