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


跪射俑



    在10月10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30週年紀念活動的“麗山園”遺珍——秦始皇陵園出土文物精華展上,一尊跪射俑成為遊客聚焦的對象,殘存可見的彩繪讓大家嘖嘖讚嘆。

    據目前所知,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坑內約有真人真馬般大小的陶質兵馬俑近8000件,現已發掘出1000余件,約佔總數的1/6。考古資料表明,坑內所有的兵馬俑原來都是通體彩繪的。在經歷了焚燒、坑體坍塌及山洪沖刷等人為、自然因素破壞後,大部分彩繪已經消失。殘留下來的彩繪保存狀況也不好,彩繪秦俑由於其特殊的層次結構、所用材料的特性以及出土時的保存狀況,阻止彩繪脫落曾一直是個難題。

    為了對秦俑彩繪進行保護,文物保護者們歷經十餘年探索,研究人員運用顯微斷面觀察和顯微攝影技術,對秦俑彩繪的層次結構進行全面、系統剖析研究,並運用多種現代技術分析,確定了彩繪底層褐色有機層的主要成分為中國生漆,彩繪顏料大多是天然礦物顏料,如硃砂、石青、石綠等。在秦俑彩繪中還分析了一種純紫色顏料——紫色硅酸銅鋇,這種物質在自然界中尚未發現。同時應用系統微量化學分析方法,可初步判斷秦俑彩繪顏料黏合劑為動物膠。運用鐳射全息攝影儀器測試,彩繪材料分析等項研究,揭示了彩繪損壞機理。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研究人員提出了新的保護思路。根據生漆層的特性,進行加固和防止皺縮,採用具有抗皺縮作用的材料置換生漆層中的水分,從而在保護彩俑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在二號坑彩繪陶俑陸續發掘中,邊發掘邊保護了一批新出土的彩繪俑,包括非常珍貴的綠臉彩繪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總工程師周鐵說,從1996年這套方法實驗成功,到現在,那些彩繪還沒有任何變化,保幾十年應該沒有問題。而且這種方法還有一個好處,不影響再處理,如果有問題了,再進行保護,不會影響。

    這項技術還使用在了鳳翔唐代彩繪俑、漢陽陵、秦陵百戲俑坑和秦陵6號陪葬坑出土的彩繪俑保護上,以及對碑林彩繪石造像、隴縣出土彩繪陶器、山東青州香山漢墓出土彩繪陶器等一大批陶質彩繪文物進行修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有10多件最新出土的秦俑被完整地保護了周身的彩繪顏色。在中方科研人員與德國專家及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歷經千年的兵馬俑及其他出土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文物保護決不是要打造一個金剛不敗之身,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有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文物同樣是這樣,文物損壞的過程就是分解的過程、氧化的過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吳永琪介紹,目前博物館正在對文物進行數字化,用3D的技術把所有數據採集下來,包括彩繪、色調,這樣即便百年、千年之後,仍舊可以用數字技術將兵馬俑復原。



秦兵馬俑中發現"兒童兵"(圖)


兵馬俑中藏有“小戰士”。

    知名秦兵馬俑專家、秦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袁仲一說,參觀過秦兵馬俑的人,都會對兵馬俑留下威風凜凜的深刻印象。但目前發現,秦俑中還存在著數量極少的“年輕小戰士”。

    自秦兵馬俑發現以來,秦俑坑已發掘出土了一千余件俑。袁仲一說:“有些兵馬俑雖然留有小鬍子,但是面孔很年輕,看上去天真而稚氣,就像是‘年輕的小戰士’。”

    “年輕小戰士”有多少?專家認為,這種形象的兵馬俑很罕見,雖沒有專門統計,但總數不會超過十個。在中國古代,鬍鬚是成年人的標誌,兵馬俑基本上都是有鬍鬚的,但專家在秦俑一號坑中發現一件完全沒有鬍鬚的兵馬俑。袁仲一認為,兵馬俑沒有鬍鬚讓人很意外,具體原因尚不清楚。

    秦兵馬俑中存在的“年輕小戰士”數量很少而分散,那麼歷史上年輕的“小戰士”能否單獨成軍呢?專家們的回答是否定的。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子今認為,秦昭襄王對趙國開展長平之戰時,有“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事,即未成年的15歲的男人都被納入徵兵的範圍。明人董說《七國考》的《秦兵制》中稱其為“小子軍”。但實際上,“小戰士”屬於非常時期的兵役形式,不是常備軍。

    “小戰士”在歷史上的演變如何呢?中國秦漢史學會秘書長張銘洽說:“漢承秦制,兵學思想是相沿襲的。漢武帝時期加強了保衛皇帝安全的禁衛部隊——羽林軍的力量,採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把因公而死的羽林軍的孩子由國家來養育,組成‘羽林孤兒’,可說是秦人‘小子軍’的演變。”

秦朝人的身高(圖)

據說按照真實比例製作的兵馬俑,比法國總統薩科齊高了一個頭。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批竹簡,這批竹簡共一千多枚,分十個部分,包括《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編年記》、《語書》、《為吏之道》、《甲種日書》和《乙種日書》等。其中《法律答問》部分相當於司法解釋,它採用問答形式對秦律中的量刑方法和訴訟程式做了明確說明。

    下面這段文字就出自《法律答問》:

    (問)甲小未盈六尺,有馬一匹牧之,今馬為人敗,食人稼一石,問當論不當?

    (答)不當論及償稼。

    這段問答的意思是說,某人牧馬時,不小心毀壞了別人的莊稼,原則上應該賠償,但是他的身高不滿六尺,可以免除賠償責任。

    《法律答問》中還有一段:

    (問)甲盜牛,盜牛時高六尺,係一歲,復丈,高六尺七寸,問甲何論?

    (答)當完城旦。

    “城旦”是戰國及秦漢時期的一種徒刑,刑期一般四年,服刑期間,白天守城,晚上築城,同時還要服其他勞役,非常之辛苦。按照秦律,盜牛的人本來應該判處城旦,但是這個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不滿六尺,應予緩期執行─先拘禁起來,一年後重新丈量身高,身高到了六尺七寸,再判處城旦不遲。

    根據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的解釋,秦朝法官量刑時常以身高為依據,男性身高超過六尺五寸,或者女性身高超過六尺二寸,就按成年人看待,需要完全承擔法律責任;而只要低於這個標準,則按未成年人看待,觸犯法律的時候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受處罰。上面兩段文字中,牧馬人身高不滿六尺,屬於未成年人,故此免受處罰;盜牛人身高剛滿六尺,同樣屬於未成年人,故此被從輕判為拘禁,拘禁一年後,身高到了六尺七寸,超過了成年男子六尺五寸的標準,於是又被判為城旦。

    現在我們可以推定,秦朝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是六尺五寸,成年女子的平均身高是六尺二寸─只要我們對《法律答問》的理解沒有錯誤,那麼這個結論就是成立的。

    六尺五寸和六尺二寸分別是多高呢?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有一根秦代木尺,每寸間距約二十四毫米,即一尺長約二十四釐米。另據民國學者唐蘭先生的推算,秦初標準尺僅長二十三釐米。假定秦尺長二十四釐米,則六尺五寸是一百五十六釐米,六尺二寸是一百四十九釐米;如果按唐蘭先生的推算,則六尺五寸是一百四十九釐米,六尺二寸是一百四十三釐米。

    不管按哪種標準計算,秦朝人的身高都遠遠低於我們現代人。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