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太監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太監

太監 也稱宦官、公公、寺人、閹人、內侍,是指中國古代皇宮中替皇族服務的被閹割的男性。宦官是由外生殖器被閹割的男人進宮擔當。宦官的職責主要是維護朝庭後勤事務的正常運作,原則上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也有個別朝代存在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用閹割過的男人作為宮庭內侍並非中國獨有產物。埃及、波斯、印度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聖經新約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太監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太監(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中外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

太監做為一個特殊人群,也常常出現在小說,電影中,如金庸先生名作《笑傲江湖》中的絕世武功《葵花寶典》,便是由一位太監修煉成。

太監由於服務的物件是皇室,所以常常有太監有機會把持重要權利,在歷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太監扮演著重要角色。就不一一列舉,在此,我們來看看歷史上最出名的10名太監。

(排名不分先後,以朝代順序)


NO1.趙高(秦)

趙高(?—前二○七年),原籍趙國,是趙國王族遠支族屬。後來趙高之父犯了罪,被判處宮刑,趙高弟兄數人也一律處以宮刑,在秦國王宮做了奴隸。受到腐朽官場爾虞我詐薰陶,他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出人頭地,成為一個權傾四野的太監。為了實現這種野心,他施展察言觀色、見機行事、陽奉陰違的本領,以騙取主子的信任。秦始皇十分重視法制,趙高為了投其所好,便開始鑽研法律。不久他熟悉了許多案例。秦始皇聽說趙高能力強,精通刑獄法令,便提拔他擔任了中東府令,兼行符璽令,這樣,趙高便從太監群中搖身一變,成了掌管皇車馬和能自由出宮的官吏。秦始皇非常寵愛小兒子胡亥,趙高便挖空心思、千方百計去接近、討好胡亥,很快取得了胡亥的歡心。後來,秦始皇就讓他教十八子胡亥決斷訟案,趙高心中更是有說不出的高興,每日與十八子共起居,處處依從他,既贏得了胡亥的信任,也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為他後來進一步教唆、利用和控制胡亥奠定了基礎。

趙高後來把持了秦國的大權,假傳贏政旨意殺了蒙恬,蒙武兄弟。玩弄二世於股掌之間,成語--指鹿為馬便是由趙高而來,指鹿為馬的故事我們就不多說了,由此可見趙高的權利當時有多大。

後來劉邦項羽打進咸陽,趙高殺秦二世,欲立贏子嬰為帝,結果被子嬰誘殺。


NO2.蔡倫(東漢)

東漢桂陽人,字敬仲。和帝時,為中常侍,曾任主管製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安帝元初元年(西元114年)封龍亭候。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技術,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于元興元年(西元105年)奏報朝廷,時有“蔡候紙”之稱。《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太監蔡倫是太監中的一個另類,他追求的不是權利金錢,古代的書籍多是用竹木刻成,稱為‘簡’‘牘’,很不方便,很重,輕的帛書造價很高,只有貴族才能使用,蔡倫推陳出新,成為了造紙術的發明者.


NO3.十常侍(東漢)

十常侍不是一個人,而是東漢靈帝時一個10人的太監集團的合稱。他們分別是宦官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矽、高望、張恭、韓悝、宋典十二人皆任中常侍,封侯貴寵,擅權專政。時人稱為「十常侍」。

東漢末,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團獨霸朝綱,權傾天下。張讓穎州(今河南禹州)人。他從宮中一雜役太監,逐步爬上太監首領中常侍。他慫恿昏君劉靈帝劉宏設立“四園賣官所”,公開賣官斂財。又在漢宮西苑設“裸遊館”,專供靈帝淫樂,哄得靈帝喜笑言開。他“僭越”朝制,把自家莊園建得皇宮還高,又怕靈帝發現,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禍”來矇騙靈帝,這個昏君竟然確信,還口口聲聲稱張讓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貨色。

張讓率領十常侍,顛倒黑白除異已,捏造罪名殺朝臣,終於引起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不滿。張讓又先下手為強,誘殺何進,導致京師衛軍變亂,殺盡宮中幾千太監,張讓也走上絕路,投身黃河。


NO4.高力士(唐)

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權謀的太監這一。他從一流浪少年,遭閹入宮侍奉女皇帝武則天,目睹深宮中種種險惡和殘酷,逐漸領會了一套處絕學。“神龍革命”中他隨機應變,擇主而事,投靠李隆基,將主子武則天拉下馬。後又出謀劃策,助李隆基誅殺韋後和太平公主,終成唐明皇最忠實的心腹奴才。不過,高力士在創造唐朝“開元盛世”的過程中出過不少力,獻過不少良策,這在中國歷屆太監中,算是出類拔薈的高人了。高力士在歷史舞臺上演出最精彩一出戲,是他一手撮合了楊玉環和唐玄宗的曠世姻緣。是他成就了楊貴妃,也是他在馬嵬坡縊死了楊貴妃。成也力士,敗也力士。真是美人一笑媚千古,空留長恨在人間。


NO5.李輔國(唐)

從夏朝到清代上下五千年,歷朝歷代宮中太監,成千上萬,且不去說好壞忠奸,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印跡者不多,象李輔國這樣的太監宰相,只趙高和他兩人其後再無來者。

大凡亂國梟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術,李輔國是此中聖手。阿諛奉迎,溜鬚拍馬,他不學就會。翻雲覆雨,落井下石,他無所不能。謀害同類,殘殺異已,他從不手軟。從親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時可成為手中權杖,無用了則手起刀落,痛殺乾淨。李輔國一生忙碌,謀權固位,巧取豪奪,擁城國之富,最後落了個身首異處,屍棄荒野。


NO6.王振(明)

王振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他本來是一個失敗的教書先生,卻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的寵倖,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揭開了太監帝國的序幕。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根本不知作戰為何物的他,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也先,結果是皇帝做了俘虜,自己搭上了性命。

史稱王振"狡黠"、善於伺察人意。其實這也是一切奸佞宦官取得昏庸帝王信任的先決條件。大臣立身于朝,受明主賞識,靠的是才能和機遇,而無恥小人就只能靠"狡黠"二字了。王振入宮後,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大抵昏君與奸佞之間都有一種很難言說的"緣分",並不單純是手段的問題。英主和賢臣有時也會這樣。比如唐太宗善於納諫,卻也只願意聽魏征的,別人向他進諫,他一樣要發火,還得魏征出來解圍。王振也是一樣,當時宮中也有很多宦官,論奸佞、論狡黠他也未必便是超群的,如宣宗寵愛太監金英等人,王振並沒能奪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魚得到水一樣,誰也離不開誰了。

王振在權力已經達到頂峰、富貴也達到極限後,居然想借立邊功來為自己樹碑立傳,求得身後名,落得不僅身死,而且族滅的下場。但凡事有弊也會有利,當時英宗年紀不大,如果不是土木之變,王振專權亂政的局面還不知會持續多少年,後來魏忠賢禍亂天下的場面也許就會在英宗年間上演,明王朝會不會就在英宗手中結束,也是很難說的事。五十萬大軍換來王振的死,值與不值真是無法計算。


NO7.鄭和(明)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縣)人,鄭和約於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出生。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明朝統一雲南戰爭後,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做了宦官後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參加了多次戰鬥,建立了許多戰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即位稱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對跟隨自己多年的武將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為宦官的鄭和,朱棣賜 "鄭"姓于鄭和,又將其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由於鄭和又名"三保",所以人們也叫"三保太監"。

從永樂初年起,鄭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轉向航海事業。在鄭和早期的航海活動中,鄭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圖、通曉牽星過洋航海術、熟通各式東西洋針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學、船舶駕駛與修理的知識技能。從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西元1433年),鄭和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七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也充分證明了鄭和統帥千軍的才能。


NO8.魏忠賢(明)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原名李進忠。中國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出身于市井無賴,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西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明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魏忠賢總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貫注之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魏忠賢與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極受寵信,被封為“九千歲”,自己也在民間養了不少“義子”,如什麼“五虎”、“五狗”、“十孩兒”、“四十孫”等。在其全盛時期,各地官吏阿諛奉承,紛紛為他設立生祠。1627年崇禎帝(思宗朱由檢)登位以後,遭到彈劾,被流放鳳陽,在途中畏罪自殺。

魏忠賢本是一個地痞無賴大賭棍,自割陰囊進入宮中進行賭博。一個無才無德、惹事生非的無賴賭徒竟能左右天下,禍國殃民到這種地步,這不能不說是封建專制制度的流弊,頗值人們反思。


NO9.李連英(清)

據李連英死後的墓誌碑文中記載:

公姓李氏,諱連英,字靈傑。平舒世家也。

近百年來,史家著述及民間傳說中都將李連英的名字誤寫成“蓮英”,卻不知這個舛誤源於何時何處。碑文繼續說:

“年九歲入內廷充役使,循守規矩,有若成人。”

李連英生於道光二十八年,九歲入宮,按時間推算,應該是咸豐七年(1857)。而據清宮內務府檔案也可以印證此說,檔案中是這樣記載的:李連英咸豐七年十月十一日由鄭親王端華門上送進,年十三歲。進宮的時間相同,而年齡卻比碑文中大了四歲。兩種記述,似都很可靠,孰是孰非,已無從查考,只能姑且存疑。但是,在清代,貧苦人家的孩子投充做太監,為了保證能順利入選,虛報年歲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而李連英長得又少年老成,所以還是九歲更為貼切一些。

無論是九歲,還是十三歲,都還是一個純真活潑的孩子的歡樂時光。但他已經沒有了幸福的童年,當他被送上手術臺,接受“淨身”手術的那一瞬間,他所面對的是“淨身師”——一個冷若冰霜的陌生男子,他所承受的是撕心裂肺的痛苦,他已經永遠告別了母親溫暖的懷抱和童年的歡樂,和千百個太監一樣,走上了痛苦屈辱一生的不歸路。


NO10.安德海(清)

(?-1869),清末宦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自宮入宦,人稱“小安子”。同治初,因受慈禧太后寵倖,漸幹國政。同治八年,1869年,秋,奉慈禧太后命往南方採辦宮中用物。乘樓船緣大運河南下,張揚跋扈,招權納賄。被山東巡撫丁寶禎以“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拘捕上奏,隨即誅於濟南(一說恭親王奕欣密囑咐丁寶禎乘機誅之)。

安德海,10歲入宮當太監,由於辦事靈巧,頗有眼色,深得主子歡心,稱他“小安子”。1861年,他遇到了一個機會,就一步登天。是年,咸豐帝臨終密詔,由其獨子載淳繼位,肅順等八臣攝政,並密令:如那拉氏弄權,可除之。安德海把遺詔密報那拉氏。咸豐死後,他充當那拉氏和恭親王的密使,奔走於熱河和北京間,使辛酉政變一舉成功。“小安子”勞苦功高,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為總管大太監。

安德海成為慈禧心腹後,恃功自大,干預朝政,打壓恭親王,挑撥兩宮皇太后,樹敵眾多,他瘋狂斂財,驕橫處世最後落個伏誅濟南,身首異處的下場。


中國歷代中,中太監之毒最深的當首推明朝,可笑明太祖朱元璋是管太監管得最嚴的皇帝,子孫後代卻個個都重用太監。

受太監之毒最輕的反而是元,清兩朝少數民族政權。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