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以仁德感化人的劉備(二)

以仁德感化人的劉備(二)

劉備當平原縣令時,有一人與他有恩怨,派刺客要殺他。劉備並不知情,仍善待刺客,該名刺客被他的仁厚所感化,不忍殺之,便將實情告訴了他。對於此事,「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感慨地說:「其得人心如此。」
因為刺客沒下手也就罷了,竟然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全部告訴他,這很不可思議,因後果難以預料,刺客可能被殺不說,事後追究起來,可能連其家人或幕後的主使者都在劫難逃。可見劉備的仁德,確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此外,從以下幾件事中,也可略窺劉備的為人。

其一,張飛因喝酒誤事,丟掉了徐州,且讓劉備的妻小也身陷城內。當他拔劍要自刎時,劉備向前抱住他,並奪劍擲地曰:「吾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願同死。今雖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況城池本非吾有;家眷雖被陷,尚可設計救之。賢弟一時之誤,何至遽欲捐生耶!」說罷大哭,關張俱皆感泣。長期流離失所,好不容易有一個根據地,被張飛輕易丟失了,但劉備自始至終都沒有說過一句指責的話。 其二,劉備一見到馬超,就任命他為平西將軍,並封都亭侯。馬超見劉備待自己如此優厚,漸漸疏忽了禮節,和劉備講話經常直呼其名諱。劉備自己並不在意,可是關羽很生氣,請求殺馬超,劉備不肯,張飛說:「可以用禮節來開導他。」第二天,劉備會見諸將,關羽、張飛同時拿著刀劍站在劉備身後,馬超進來只顧入座,卻沒看見關羽和張飛的座位,抬頭見他們兩人侍立在劉備身後,大吃一驚。此後,再也不敢對劉備不敬了。 其三,一次劉備酒後與龐統發生爭執,帶著怒氣對龐統說:「汝言不合道理,可速退!」半夜酒醒後,他記起了自己的失言。次日早上,趕緊向龐統謝罪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龐統曰:「君臣俱失,何獨主公。」劉備聞言大笑,與龐統和樂如初。 進曹營一言不發 關於劉備和徐庶之間的仁義事蹟,更是千古流傳的佳話。徐庶對馬頗有研究,曾告訴劉備說:「你的馬會妨害主人,趕緊將牠送給仇人。」劉備聞言生氣地說:「你不教我正道也罷!怎麼反倒教我利己害人呢?」其實徐庶是想試探劉備的為人,劉備的宅心仁厚令他十分感動,從而決定全力輔佐他成就大業。 但後來徐庶的鹵水鵝被曹操騙去許都,曹操以此要脅徐庶去輔佐他。因徐庶對劉備軍隊的虛實一清二楚,有人建議不要放徐庶去許都,否則就危險了,且說徐庶不去許都,曹操生氣就會殺掉徐母,如此一來徐庶就會死心塌地跟隨他了,劉備說:「不可。使人殺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絕其子母之道,不義也。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 在徐庶得知大量軍事機密的情況下,劉備毫不猶豫地放他前往曹營探母,此等胸襟,非一般人能做到的,因此才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及「回馬薦諸葛」的故事傳頌。劉備捨了徐庶,得了諸葛亮,其仁德至深,確能感動天地。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稱帝後不久便離世,臨死時託孤給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若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痛哭流涕,答應全力輔佐幼主。劉備又把劉禪和其他兒子叫到面前,囑咐他們要將丞相看成自己的父親。 諸葛亮《後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兩句話,概括了他的一生。他出山輔佐劉備,面對很多困難,且為了應付強大的曹操,到江東說服孫權,聯合抗曹。劉備死後,有人勸諸葛亮進爵稱王,但他不為此動心,仍禪精竭慮、一心輔佐幼主。 他的責任心強,許多國家大小事情都親自處理。除了負責軍事和政治外,他還興建橋樑、道路、水利等工程,並指導百姓養蠶、織錦、煮鹽、冶鐵等生產,又視自設計監製木牛、流馬、連弩等軍事器械。
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很少休息。有人說:「諸葛亮吃得很少,工作卻又煩又多,怎能活得長久呢?」結果長期戎馬生涯使他積勞成疾,捐軀在五丈原前線。他的高風亮節,回報了劉備的知遇之恩。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相遇,非但是劉備覺得如魚得水,想必諸葛亮也覺得如浴春風吧!
以「仁德」建立的霸業 綜觀劉備一生的霸業,可以說是以「仁德」二字建立起來的。關羽千里走單騎,是劉備仁德所致,曹操對關羽的厚恩,都不能使他背叛;對待陌生人,正像上文提到的刺客,他也相當寬厚,終能感化刺客;徐庶試探他要把妨主人的馬送給仇人,以便將仇人害死,他都不做;對於老百姓,他也能做到愛民如子,不避危險攜民渡江就是證明。 劉備的所作所為充份表現了「仁德」的涵養,以致許多人受其感化,留下種種忠肝義膽的事蹟,從而使三國時代有許多義薄雲天的故事,傳頌千古。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