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清朝的同治帝載淳,是死於天花,還是死於花柳?

清朝的同治帝載淳,是死於天花,還是死於花柳?

同治帝載淳,清朝的第十位皇帝,咸豐帝的長子,慈禧太后的兒子。

1875年,同治帝於十二月初五崩逝於皇宮之中的養心殿,享年僅僅只有19歲。

世人對同治帝的死因,無非抱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同治帝死於梅毒,二則認為同治帝是死於天花。

但前者的說法大多出現在部分野史之中,依據便是後期同治不願夾在母親慈禧和皇后阿魯特氏中,進而選擇經常出入下等青樓,和不乾不淨的女子長期待在一起,以至於同治帝染上了梅毒。

此外能夠說明同治帝因梅毒而死的記載,寥寥無幾。而在《翁同龢日記》和這兩本書中,都記載著同治帝從剛患天花到病逝的全部過程。

《翁同龢日記》出自晚清時期著名大臣翁同龢,在這本書中幾乎涵蓋了晚清時期國家所有的國家大事,如辛酉政變、甲午中日戰爭以及皇儲(光緒帝)的議立等等,足以彌補正史之闕。

而《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中記載著清朝皇帝的脈案檔簿,由太醫李德立、莊守等人所記錄當時皇帝每天的脈象,以及所開的處方,是一本非常寶貴的史料。

這兩本書中皆是記載著同治帝死於天花,那麼接下來從這兩本書中的記載,來探究一下同治帝死於天花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在《翁同龢日記》中記載著同治帝於1874年「連日聖體違和,預備召見者皆撤。廿一日西苑受涼,今日發疹。今日於養心殿見樞臣也」。
慈禧和同治帝

簡單來說,這天同治帝就已經有了染上天花的徵兆,當天在李德立和莊守等太醫為同治帝診脈下,診斷出:

    「脈息浮數而細。系風瘟閉束,陰氣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疫腿軟,皮膚發出疹形未透,有時氣堵作厥。」

等到同治帝患病的第16天時,同治帝已經「腎虛赤濁,餘毒挾濕,襲入筋絡,以致腰軟重痛、微腫,不易轉坐。腿痛筋攣,屈而不伸。」

3天後,同治帝體內的病毒都已經入侵到了他身體內的各個器官中,腰部長出的痘也已經開始潰爛,產生膿水。等到第25天的時候,同治帝腰上和臀部已經潰爛的痘已經全部連在了一起。

    「腰間潰處如碗,其口在邊上,揭膏藥則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後揭又流半盅,前進溫補並未見效。」

可見此時同治帝的天花已經非常嚴重了,太醫們在嘗試了許多方法,如「今日改用涼潤法」,可結果依舊不盡人意。在太醫們為治療同治帝的太花絞盡腦汁時,皇宮之中的眾人也沒有閒著,他們準備試一試民間治療天花的偏方。

古人非常重視「沖喜」,所以在同治帝身染天花期間,皇宮中眾人都紛紛開始為同治帝沖喜。眾人先是都穿上了「易花衣」,即蟒袍補褂,穿上易花衣的前後幾天則被稱為「花衣期」(剛好對應」天花「之意)。
同治帝和慈禧

在此期間,大臣們所上奏的奏本,還都要用紅紙寫著,黃紙封著,就連上奏的事情還都要吉利的,不吉利的就不允許上奏。

但是朝中官員,都要以虔誠的心向同治帝呈遞如意,按照官職的大小所呈遞的如意的數量也有區別,如翁同龢則要呈遞3柄。

第四,請「痘神娘娘」,這請痘神娘娘的過程和陣仗,就如同過春節一般,皇宮之中到處張燈結彩,宮女太監們還要穿上紅色的衣服,「典禮極隆,儀衛甚盛」。

第五,給文武百官升職加薪、給後宮妃嬪晉封賞賜、下旨大赦天下。

總之,所有一切能沖喜的事情,眾人都回去做。

只可惜,即便如此也無法挽救同治帝日益惡化的病情。

這天是同治帝患天花的第29天,同治帝早已在天花的折磨下,奄奄一息,「皇帝側臥,御醫揭膏藥擠膿半盅,色白比昨稍稠。而氣腥,漫腫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視之可駭」。

眨眼間幾天又過去了,太醫們看著眼前「兩頦腫甚,唇鼓色紅,虛火滿面」的同治帝,內心極其焦慮,卻也從內心深處生出一種無奈、無力之感,他們知道同治帝已經無力回天了。

1875年,被天花整整折磨了36天的同治帝,「六脈散微無根,系病久神氣消耗,偶因氣不運痰,闕閉脫敗,急用生脈飲一貼竭力調理」。可惜,就是這生脈飲,也沒能讓同治帝多活一些時日。

這位年輕的皇帝,最終還是無可奈何地結束了自己頗為短暫的一生。

仔細想來,其實同治帝會死於天花,多半還是和他日日流連於下等青樓之中的原因,導致同治帝腎虛赤濁、陰分不足、氣滯胸中,從而身體無法以最好的狀態對抗天花病毒。
同治帝畫像

實際上同治帝也是一位非常不幸的皇帝,幼年喪夫、童年不快樂、母子關係不合、婚姻不如意、英年早逝,每一件拎出來都讓人痛苦萬分,更何況這五件事都先後發生在同治帝身上。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