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清朝時的中國護照曝光!

清朝時的中國護照曝光!

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人們在更多時候能夠想像到的,還是清朝對外的軟弱和昏聵,然而也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清朝還是被迫打開了外交的大門,期間更是有大量的華人前往異國他鄉辦公求學,或者打工謀生,這不由得讓人感到好奇,清朝時期的護照,長得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實際上,早在戰國時期,國人就憑藉竹簡、布帛或者是執掌做成一種用於他國承認的公文,用來證明身份,它也有著五花八門的名字:「封傳」、「契」、「照碟」、「過所」


不過最早具有真正概念意義的「護照」,還是要追溯到清朝的1689年,當時清朝和沙俄之間,逐漸展開了交流和貿易,並且在後續的交流中,雙方都保證,要對對方的外交或者是經商人員進行保護,而在清政府下發給公民的證件當中,證明公民的身份,並且提請邊境關防檢查機關予以「保護」和「關照」,從此有了「護照」的概念。

不過此時的護照,和我們如今常見的硬紙本並不相同,而是更加類似於書信的形式,至於內容,和現代護照也有著很大的出入。

一直到​1840年,隨著鴉片戰爭的開始,以及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清朝以一種不情願的方式加入了這個國際秩序,護照的模式也開始發生了改變。

當時的護照,除去海關和專門和外國人打交道的總理衙門能夠發放以外,按照條款,外國領事館竟然也有發放的權力,而且無需中國官方認證,導致這種現象,在上海租界可以說是經常發生。


而護照主要也分成了兩種,一種是適用於觀光遊覽的「遊歷護照」,一般發布給出國訪問參觀,或者是商談的官員,還有一種就是「華工護照」,專門提供給出國打工的華人。

最初的頒發,依然是比較草率,採取集體頒發的方式,往往多人,上面寫滿了人名,憑藉一張大紙出國,一直到後來,才逐漸簡化成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專屬的護照。


但是問題依然沒有解決,19世紀末期,大部分出國的人,既沒有照片,也沒有錄製指紋,如果確定他的身份,同時又確保護照不會被他人盜用呢?對此解決的辦法,就是讓頒發官員,在護照上詳細地寫下此人的特徵長相年齡等具體信息,雖然還有很大的灰色空間,但是多了一番可靠性。

由於護照上的大量內容,這也導致了大清護照成為了世界各國當中最大的護照,如今保留一張清朝護照,在1899年由駐美國公使伍廷芳頒發給一位翻譯官,護照長度竟然長87cm,寬56cm,比起一張a3紙都要大上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清護照上後印的27個字也曝光:「持護照過境時,請立即查驗放行,按照約定給予保護,不要為難阻滯。」國雖疾弱,但護照上的27字,卻也十分硬氣,看上去倒讓人安心不少,當然至於實際效果,只有拿出去的華人也才知道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