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百年前的人影相為什麼不笑

百年前的人影相為什麼不笑

推斷有幾個原因。

百多年前相機發明並在皇室貴族上流社會普及,流傳下大量黑白老照片,讓我們繼繪畫之後,看到真實面貌:究竟清末時期的皇帝名臣妃嬪等容貌是如何;百姓生活是怎樣等等,都真實地反映。不論中外,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人物影像,他們大多都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不像現代人攝影會笑,為什麼呢?


攝影師Adolf Erazmovich Boiarskii於1874年在北京拍攝一名大家小姐與丫鬟 (網上圖片)

我們可能早已習慣,以為「偉人」都是比較認真,所以照片通常都嚴肅,不過早年的普通人家拍攝,幾乎個個嚴肅。他們不會笑的原因,推測有以下幾點:

受到早期攝影的技術所限,當時攝影術曝光時間非常長,早期的銀版攝影法,照片曝光時間需要十多分鐘,難以拍攝肖像和移動中的物體,要人家保持同一姿勢笑15分鐘,也是沒可能的事,在這個階段,最常見的攝影題材是風景和靜物。及至1841年,法國攝影師克勞德成功研發出技術,將曝光時間縮短至以秒計。即使如此,被攝對象只要稍有晃動,拍出來的照片也不會清楚。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北京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駱駝商隊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蒙古喇嘛 (網上圖片)

為了清晰,攝影師甚至會讓客人坐在椅子上,再用一些隱藏支架固定頭部,盡量保持不動。令到每個人都相當嚴肅,不會笑。


慈禧與公使夫人合影,看見下面那張左一名左二兩名夫人,在曝光時稍為晃動頭部後,拍出來的相片樣貌模糊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以前攝影操作很困難,不像今時今日隨時可以影一張。早期的攝影,通常用於官方及嚴肅場合,例如一些典禮之類,氣氛緊張,拍照時自然不會大笑。


李鴻章出使期間在德國皇宮留影 (網上圖片)

再者,在17世紀社會,當時文化都認為,會咧嘴而笑的都是低下階層,西方更認為都是沒有文化、醉酒、小孩或是戲子。有資格或有能力拍攝肖像的人,大都是名門望族,他們自然不會笑出來了。還有在當時口腔衛生意識及潔齒用具較差的時候,並非個個都有一棚亮麗的牙齒,當照片能永久保存,珍而重之時,大家都習慣不露齒笑來拍照。


清代家庭照 (網上圖片)


清代吏胥 (網上圖片)


清代街頭牙醫實況 (網上圖片)


紡織婦人 (網上圖片)


清代官兵 (網上圖片)


(左起) 在御花園的莊士敦、溥傑、潤麒、溥儀 (網上圖片)

隨著拍攝技術提高,清末時期有不少可攜式相機,曝光時間也短了很多,已經可以拍攝一些較自然的相片,成為珍貴記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