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慈禧訓政還政欲縱 紫禁城裝修大執位達駕空之效

慈禧訓政還政欲縱 紫禁城裝修大執位達駕空之效

「中南海」權力中樞的由來。

慈禧太后於晚清時期掌握朝廷大權,說話一言九鼎,皇帝在她面前也不免噤若寒蟬。作為全國地位最為尊崇的人物,無論想到紫禁城還是各處皇家庭園,她有充分的選擇權。據了解,慈禧早年居於紫禁城儲秀宮、長春宮。50歲後,她的起居生活場所有了顯然的變化。

慈禧 (網上圖片)

慈禧50歲,公元1884年,她的居住地從長春宮遷回儲秀宮,並將儲秀宮大裝修-打通了儲秀宮與翊坤宮。翊坤宮承擔「正殿」作用,為「升座受禮之所」;儲秀宮改為寢宮,儲秀宮後殿改稱「麗景軒」,是她看戲的地方。儲秀宮與翊坤宮經過大改造,達到只有皇帝才能享有的規模,這在清朝后妃中沒有先例。

慈禧50歲壽辰過後,西苑「三海」開始興修,在原有基礎上新建儀鸞殿。公元1888年,儀鸞殿竣工,慈禧就遷居於此。她在這一年,做了「歸政光緒」的姿態,其中一個「離開權力中心」意思的就是搬出紫禁城。同年,光緒下旨要求將被英法聯軍焚毀的清漪園加以整修,更名頤和園,以備太后歸政後居住。

八國聯軍佔領紫禁城時的儀鸞殿 (網上圖片)

不過,問題在於慈禧有歸政之名,卻無歸政之實,她依然操縱朝政。她在儀鸞殿召見大臣、閱覽奏摺。光緒即使開始親政,但朝廷一切用人行政,仍惟慈禧之命是從,光緒也要常常去儀鸞殿請示機宜。這階段,儀鸞殿架空紫禁城,成為大清帝國實際上的政治中心。

公元1889年,光緒大婚後,慈禧宣布退居頤和園。此後,她每年夏天居住頤和園,冬天回到儲秀宮或西苑儀鸞殿,偶爾在頤和園過冬。公元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壽,她再次調整在紫禁城住所,選擇修繕乾隆為做太上皇而建的寧壽宮,作為她新的寢宮。這舉動的動機及目的很明確:就是雖不能搬到乾清宮、養心殿等皇帝宮殿,但是住到寧壽宮,身份地位也堪比皇帝。十月初十生日當天,她就在寧壽宮樂壽堂,接受皇帝和百官跪拜。

慈禧在頤和園仁壽殿前乘輿照。前排左為崔玉貴,右為李連英 (網上圖片)

寧壽宮是慈禧生前在紫禁城內最後一個住處。事實上,她很少在此停留,大部分時間仍在頤和園和西苑。不去紫禁城,表面上看是為了給光緒騰出行使皇權的空間,實際上也為了尋求更舒適的生活環境。

頤和園和西苑,慈禧顯然更喜歡前者。她在頤和園內放鬆身心,聽戲、習字、作畫、下棋、賞雪、划船、品嚐美食、與太監宮女遊戲等等。公元1903年,她擺出各種各樣的造型,請人進園拍攝數十張照片,流傳至今。她酷愛頤和園,是因為庭園視野開闊,亭台樓閣、山水相依,恍如江南水鄉;紫禁城雖殿宇輝煌,但高牆四圍、規矩繁多,讓人感到沉悶壓抑。

1903年 慈禧太后等在頤和園排雲殿前留影,慈禧左邊是李蓮英,右邊是四格格 (網上圖片)

慈禧主要在西苑儀鸞殿處理政務,這裡離紫禁城很近,又沒有紫禁城的壓抑,是理想處所。很多影響清朝命運的重大決策,包括戊戌政變和庚子之亂,都在這裡發生-1898年農曆八月初六,慈禧從頤和園快速返回西苑,在瀛台召見光緒,當即將他囚禁,並諭令立即逮捕維新中堅人士,隨後六君子遇害。

到了1900年,慈禧放任義和團「滅洋」導致八國聯軍入侵。農曆五月二十日,她在西苑儀鸞殿召開御前會議,明確提出要向「萬國」宣戰。不久,清軍在此戰中大敗,她和皇帝狼狽西狩,一度逃至西安。1908年11月2日,慈禧在庚子事變後重建的儀鸞殿病亡。

1935年中南海日知閣 (網上圖片)

1911年清朝宣統退位,皇室繼續得以保留紫禁城和頤和園,西苑「北、中、南三海」即刻歸民國所有,當中中海、南海部分,為北洋政府辦公地點。解放後,「中南海」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中樞,漸漸成為最高行政權力的象徵和代名詞。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