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西域樓蘭古國富神秘色彩 歷代為何長時間討伐敵視?

西域樓蘭古國富神秘色彩 歷代為何長時間討伐敵視?

就連唐朝時期,樓蘭已滅亡,唐人都要「討伐」它......

樓蘭,是一處給人帶來美妙遐想和強烈震撼的神秘文明,因為它在西漢太史公司馬遷的筆下偶然現身後,再也不見了它的蹤影。在現代人眼中,還有另一深刻印象是樓蘭美女。而在古人眼中,樓蘭並非美好神往,反而是討伐對象。

我們看看唐代邊塞詩,如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等等。樓蘭國究竟做了甚麼事,直教唐人把樓蘭視作平定西域、建立軍功的代名詞?需知道,樓蘭國於公元前176年建國,公元630年滅亡,唐朝時樓蘭國已經不存在,唐人為何還要「討伐」?這也正是因為樓蘭的歷史,成為後來歷代「假想敵」的關鍵。

樓蘭最早發現是在漢朝,從張騫通西域開始。樓蘭國在西域是較大規模的國家,據《漢書·西域傳》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一萬四千一百。」比起當時西域眾多幾千人的「國」,樓蘭相對就是大。

但這個西域「大國」對漢朝並不友好,漢朝使者常常經過大沙漠在樓蘭城下過路,往往帶著大量的絲綢、茶葉等,十分富裕,引起樓蘭覬覦。加上有匈奴人多番「挑撥」,樓蘭多次「攻劫漢使王恢等,又數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漢使。」

當時,西漢距離西域很遠,交通不發達,跨大漠自然辛苦,遭到樓蘭不斷騷擾的西漢使者也十分頭痛,漢武帝也憤怒,於是任命那個幾次被樓蘭打劫的漢朝使者王恢,帶趙破奴攻打樓蘭。

樓蘭國雖然「其國多城池」,但在漢軍面前,樓蘭根本就沒還擊之力。趙破奴帶數萬大軍前去西域,大軍未到齊,他就與王恢帶著700人直撲樓蘭城,活捉樓蘭王,順帶打破樓蘭的鄰居姑師,把樓蘭王嚇得趕緊送質子到長安。漢武帝饒恕樓蘭王,只冀他能令西域和平穩定。

不過,漢朝並不知情的是,樓蘭王同時又向匈奴稱臣,也遣送了質子。樓蘭王還想與匈奴人裡應外合,攻擊當時將軍李廣利率領赴匈奴的漢朝軍隊。消息被玉門關守將正任文得知,告知上級,捉了樓蘭王。漢朝派使者譴責,樓蘭王坦言:「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願徙國入居漢地。」漢武帝認為樓蘭王有道理,雖沒有答應他們「徙國入居漢地」,但沒有責罰他,希望他以後能夠遵守信義。

樓蘭人搖擺不定,其後又追隨匈奴,並襲擊漢朝使者和商人,激怒一名漢朝軍官傅子介。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傅子介帶幾個人到樓蘭城,誘惑樓蘭王說要賞賜他,樓蘭王大喜,帶著幾個人和他商議。酒席間,傅子介直接殺死樓蘭王,其他樓蘭人嚇得四散而逃,有的人還調來了樓蘭軍隊,傅子介說:「王負漢罪,天子遣我誅王,當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自令滅國矣!」樓蘭舉國上下不敢動彈,然後聽傅子介,任命了一名親漢朝的樓蘭王。

從歷史上可見,樓蘭在匈奴與漢朝之間反復不定,它位置扼絲綢之路的要衝,令中原又愛又恨。傅子介幾人就平定樓蘭的故事,還被後世傳唱,所以去到唐朝邊塞詩,詩人也把「樓蘭」當做假想敵,借之來表達對漢朝盛世的推崇,以及詩人對於立功邊塞、報國建業,功成名就和封侯受賞的渴望。

樓蘭這樣「可厭」並非無原因,從地理位置上看,樓蘭處在一個「四戰之地」,東邊有強大漢朝,東北邊的匈奴也強大,南邊也有與樓蘭差不多強大的羌,西邊則是更為廣闊的中亞。作為一個相對的小國,夾在中間,必然被各方勢力打擊。同時它還處於通商交通要道,也是匈奴、羌族通商必經之地,大國只要掌握了它,就可控制亞洲戰略形勢,樓蘭為求生存,就不得不「左搖右擺」。

TOP

1900年有一天的傍晚,有一個白人老頭及幾名嚮導、幾頭駱駝,於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緩慢地行走,他們想尋找行踪不定的羅布泊,期間白人老頭發現水袋漏水,所剩的用水已經寥寥無幾,再加上落腳用的鐵鏟也丟失。所以老頭決定立即就地休整,嚮導獨自返回沿路尋找鐵鏟。

就在這個時候,獨行嚮導意外發現一座古城城牆、街道、房屋,甚至烽火台。起初他以為自己有幻覺,最終確定不是,然後立刻告訴白人老頭。發現了古城,老頭異常興奮。由於沒有水,匆匆查看後便離開,到第二年再回到古城,展開大量發掘。

白人老頭根據當地出土的犍陀羅文簡牘「kroraina」一詞,推定古城名為樓蘭。樓蘭屬於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消失1600多年後,最早發現樓蘭古城的維吾爾族嚮導,叫艾爾迪克,而那位白人老頭,就是著名探險家、瑞典人斯文·赫定 (Sven Anders Hedin)。

斯文·赫定在古城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36張寫有漢字的紙片、120片竹簡和幾支毛筆。他稱這個古城為「沙漠中的龐貝古城」,震驚整個世界。隨後許多國家的考古學家、地理地質學者、探險隊接踵而來,美國、英國及日本等等...

各國探險隊在樓蘭古城及羅布泊地區發掘出的文物數量豐富,價值龐大,震驚全世界。各個時代的石器、木器、陶器、銅器、玻璃製品、古錢幣等等,品種極其繁多,歷史久遠。出土文物中,以樓蘭古城出土的漢錦和晉代手抄《戰國策》最為珍貴,大約製作於公元一至二世紀,做工精細,色彩絢麗,並繡有如「延年益壽」、「昌樂光明」等吉祥字樣。晉代手抄字紙,比歐洲人最早的紙張都要早六百多年。

延續了數千年的文明,湮沒了數千年的記憶,慢慢揭開了神秘面紗,樓蘭古城,在風沙和荒煙中漸漸顯露出來。

考古專家根據樓蘭古城附近遺址出土的古墓乾屍推論,在距今4000年左右,樓蘭地區生活著一群游牧人,他們金髮碧眼,與古歐羅巴人種同宗。或許是因為逐水草而獵,他們僅留下幾具乾屍,就神秘地消失了。

其後2000餘年,這一地區歷史出現斷層,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中均找不到樓蘭一絲痕跡。當時,樓蘭地區的自然環境不像今天惡劣,是非常適合游牧或農業的,但這一段歷史卻是一個謎。

西漢時,樓蘭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張騫通西域後,樓蘭成為東西方交通的要道。 《史記·大宛列傳》載:「于闐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南河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而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在當時,「樓蘭」已為漢人所知,這些記錄就是依據張騫出使西域的所見所聞而來。

魏晉時期,中央政府設置西域長史一職,治所就在樓蘭,樓蘭也因此成為西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從長安出發,古絲綢之路一路西延,到達樓蘭時開始分為南北兩道。樓蘭作為歐亞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處在強大的漢帝國、匈奴和周圍許多游牧民族國家夾縫中的樓蘭,時常面臨生存危機,各國也經常為爭奪樓蘭發生大規模戰爭。

自從晉代後,樓蘭突然消失。一個曾經繁華一時的西域重鎮,在此後的1500多年裡再次銷聲匿跡。

從公元前176年始見記錄,至公元前77年更名為「鄯善」盛極一時,再到四世紀左右突然消失,樓蘭留在文獻中的歷史十分短暫,也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樓蘭甚麼時候建國,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有什麼樣的社會經濟生活,信仰是什麼等等,已無從考證。

文獻中記載最多的,只是簡單說公元前1世紀時,在漢帝國與匈奴的激烈鬥爭中,樓蘭「小國在大國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努力維護自己的生存。清末民初西域史名家馮承鈞感慨:「考證西域古國今地,往往一件簡單問題,變成極複雜的問題,樓蘭就是一例。樓蘭疆域有多大?都城在何處?現在假定雖有幾說,尚無定讞。」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