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古代神奇生火工具 為何一吹即著?

古代神奇生火工具 為何一吹即著?

不可小覷古人智慧。
我們在古裝電視電影可見,有人會在晚間潛入住宅後、或者入了山洞探險,都會拿出一把隨身攜帶的東西,開蓋、或再用口一吹,就會點起了火,也隨即如現代打火機或電筒般照光空間。這一個發明十分方便,即取即用,一吹就著,名為「火摺子」的古代工具,究竟原理如何?

影視中使用「火摺子」

「火摺子」最早是從南北朝出現。質素好一點的火摺子,內含物加添了硝、硫磺、松香、磷等易燃材料和香料製成,造價較高,是富有人所用,普羅大眾用的大多由易燃的紙錢或草紙為原材料製成。所有火摺子最終是將材料堆入竹筒,再剩下一點火星後保存。據了解,好一點的火摺子比較易燃,只要晃動一下就燃,差一點的就需要去吹燃。古時民暑以火摺子當照明、生火工具。
火摺子為何一吹即燃,原理就是現代火災術語所說的「回燃」(Backdraft)現象。簡單是指在起火之處因為於通風不良的密閉空間,空氣內氧濃度遞減,令可燃性氣體積聚,一旦有足夠的空氣引入時,就會令原有火源瞬間引燃。

影視中使用「火摺子」

火摺子利用「回燃」現像火星貯存。打開火摺子蓋子,向它吹氣,加速氧氣流動,火摺子要重新燃燒就不足為奇;當不用時,將火星保存在竹筒,將之與氧氣隔絕,筒內氧氣量較少,更多的是一氧化碳,構不成「回燃」條件。火摺子更易攜帶,即取即用,方便操作。不可看輕古人智慧。

火摺子

需知道古人雖然很早就發現了火,也學會使用火,但是因為無法保存,他們必須不停地尋找野火,甚至是去借火。火摺子的出現,意味古人學拳握如何便捷保存火種,大大便利生活。在這個的基礎上,人們將這用具改良及發展,出現各種新型取火工具。
除了火摺子,也有其他取火工具「火柴」。南北朝時期,人們懂得將硫磺沾在小木棒上,藉助火種或火刀火石,能方便地把陰火引發為陽火,這可視為最原始的火柴。宋代陶穀《清異錄》有載,五代十國時期,每當因夜間有急事,苦於做燈花不少時間,所以有一聰明人以松木條浸染硫磺,貯存起來備用。它與火一接觸,就會燃燒,可得小火焰如同谷穗,這種物品稱為「引光奴」,後來成為商品,更名為「火寸條」。

宋代陶穀《清異錄·火寸》

現代的火柴於清代時期由歐洲傳入,稱為「洋火」,火摺子地位慢慢被取代。「火柴」原理是於木條沾上生火的化學物質,並通過摩擦而點火。物貿也經過白磷或黃磷,發展至改用以紅磷生火的安全火柴,並於19世紀中期慢慢普及,在19世紀後期慢慢流入中國,中國人除了稱為「洋火」,也稱之為「番火」,台語稱為「番仔火」至今,至於上海一帶也稱為「自來火」至今。
比起火摺子,火柴既便宜方便,也相對安全,更重要的是它更好保存。火摺子便從日常生活中銷聲匿跡,只能在電視電影看到它。現今,有比起火柴更方便更好保存的打火機,火柴也慢慢退出大家的日常生活。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