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諸葛亮「舌戰群儒」真有其事? 史實如何?

諸葛亮「舌戰群儒」真有其事? 史實如何?

聯劉抗曹,在孫吳的角度必然要慎重考慮。

千百年來,諸葛亮相關事跡一直被傳頌,包括記載在《三國演義》中的「舌戰群儒」、「空城計」等等。《演義》作為一部歷史小說,難免不少內容是虛構或張冠李戴。

早年有講述「赤壁之戰」的電影,省去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情節,一度令不少人不解,而導演解釋這情節在《演義》有描述,但《三國志》沒有相關記載。七分虛構三分史實的《演義》如何將史實化成「舌戰群儒」這一經典場面?

《演義》中寫道,諸葛亮於赤壁之戰前夕,到柴桑游說孫權與劉備聯合對抗曹操,同孫權麾下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畯、程秉等文人儒士發生激烈口舌交鋒。諸葛亮言辭犀利,「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這情節為古今戲曲影視作品渲染,成為烘托諸葛亮個人智慧的重要片段。

而據史籍《三國志》記載,曹操進佔荊州治所襄陽,劉備欲率眾奔據江陵,途中被追兵擊敗,不知所從,甚至有南逃蒼梧的打算。適遇當時孫權麾下的魯肅,奉命到荊州觀察形勢。魯肅於是力勸劉備與孫權聯合抗曹,並以諸葛瑾好友的身份獲得諸葛亮的信任。於是,劉備率殘部到達夏口,派諸葛亮出使東吳。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與孫權對答之詞,大致內容是:諸葛亮稱曹操奪取荊州,劉備雖處於困境,但仍堅決抗曹,孫權要麼舉兵相抗,要麼束手就降;當時孫權年輕氣盛,背負著孫氏數代辛苦經營的地盤,表示決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他要與劉備聯手,卻也對劉軍殘存實力及曹軍強大感到擔憂;《演義》說的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是勸說孫權及麾下眾多心腹,以及解除他們的憂慮,他稱劉備尚擁有精兵二萬餘人,並分析曹軍遠來疲憊,荊州民眾並非心悅誠服接受其統治,且曹軍不習水戰,孫劉聯手,將有可能將之擊退。

《三國志》事實上並有諸葛亮與其他人交談的描述,而且此後數年,再無關於諸葛亮活動的記錄,所以,「舌戰群儒」的妙語如珠,以及「草船借箭」、「借東風」等,即使是有,都不關諸葛亮的事。

而在歷史上,孫吳集團在對待曹操進佔荊州的問題上,的確意見相左。要割據自保,與強大政經優勢的北方抗衡,僅據江東一隅難以實現。所以,早在赤壁之戰前,孫吳就有奪取荊州、再奪益州「全據長江」的自保戰略方針。曹操突然進佔荊州,不僅使劉備失去棲身之地,也與東「共享」長江之險,使孫氏集團戰略藍圖異常艱難地實現。是降是戰,成為當時東吳的抉擇。諸葛亮以劉備集團的利益奉使勸說孫氏共同抗曹,自然會與主降派的張昭等人有激烈的討論。歷史典籍未留隻言片語,卻給予文學家小說家一個盡情想象的空間。

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著者羅貫中顯然對《三國志》及南朝宋時期裴松之注的資料補充研讀甚深,主要人物及歷史發展線索大致不差,一些人物對話甚至就是摘引自《三國志》或裴注。但是小說非追求絕對史實,所以有些虛構才有吸引力。

在「舌戰群儒」一節中,羅貫中讓薛綜、程秉出場與諸葛亮辯論,而事實上這兩人當時身處遠在今越南北部的交州,而非柴桑﹔張昭為漢末著名文人,是孫權的輔佐要員,作為晚輩的諸葛亮,假如真與他辯論,也絕不可能用「夸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這些尖酸刻薄的詞句,而張昭反應卻是「無一言回答」。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