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過年為什麼又叫「春節」

過年為什麼又叫「春節」

「春節」為華人最重要的節日,歷史要追溯到4000年前三皇五帝虞舜時期。傳說指,當時虞舜繼位,祭天地,人們開始把這一天當做新年的開始,稱之為「歲首」。


三皇五帝構想畫像

到了約2000年前的西漢武帝時期,當時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廢除《顓頊曆》,於是,漢武帝召集了當時的一批天文學家,根據對天象實測和長期天文紀錄所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的十月歲首,修正成了一月(正月)為歲首。後人在此基礎之上,不斷地完善改進,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這就是農曆的由來。


1761年《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描繪新年元旦時京城情況

不過到了民國時期,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時候,宣布採用民國紀年,也就是要和國際接軌使用公曆紀年,換句話說,古代的春節元旦就被確定為1月1日。不過,過農曆新年早已經成為家家戶戶的習俗之一,每年這個時候家家舉家團圓,民間一直習慣用陰曆紀年,所以,孫中山推行公曆紀年,困難重重。


孫中山及袁世凱

不過,最終多虧了袁世凱,不僅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還使人們多了很多天的假期。在袁世凱就任大總統之後他批准採用公曆和農曆兩種紀年,並批准將農曆的「元旦」定為「春節」,並於1914年開始實施。也就是說,此後開始新年變成兩個。


上世紀20年代,人們在北京街頭買年貨,迎春節。

多虧了袁世凱批准了農曆的「元旦」,才保留這樣一份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某程度上,現時我們享受新曆及農曆新年有假放,是袁世凱的功勞。在法定假日方面,袁世凱還批准將端午定為夏節,中秋定為秋節,冬至定為冬節,規定為春夏秋冬四節均為節假日。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