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深海生物,一輩子都見不到的生物種類

深海生物,一輩子都見不到的生物種類

相信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的地方已經有人類涉足了,並且已經留有人類文明的足跡,但是有一個地方人類至今也沒有涉足,那就是深海,雖然深海環境惡劣,但是深海還是含有大量的深海生物,由於這些地方人們都沒有辦法進行調查,因此很多深海生物我們並不清楚,可能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辦法見到深海生物的蹤影,當然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相信深海生物我們也能夠有實力進行一探究竟,下面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深海生物的故事,進入深海去了解這些生物的特性。


深海生物意思就是說那些生活在海洋深處的生物,由於深海具有高壓缺氧無光等特點,因此深海的生物具有其自己的特點,一般深海生物具有視力差,抗高壓等特點,並且由於深海的生活環境比較惡劣,因此深海的生物比較少,並且深海由於深度大,人類很難涉足深海區域,因此深海的生物具體的生存狀態,目前還了解的比較少,雖然偶爾人類能夠撲捉到深海的生物,但是由於並沒有深入了解,對於其真實的生存狀態還不是很了解。對於深海生物的研究在十九世紀的時候才開始,因為當時的所有科學家都認為,在深海五百米以下就沒有生物的存在,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人類獲得了深海的生物樣本,於是就開始了深海的生物研究,目前對於深海生物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深海環境的特點

高壓的特點:高壓的主要來源是由於海洋的壓力,我們知道大氣有大氣壓,而水壓的環境一點也不比大氣壓弱,根據研究,深度增加十米,其大氣壓就增加一個單位,因此在大海的深處,大氣壓強是非常大的,比如人類就無法深入大海,因為人類的體質無法承受來自深海的大氣壓強。

深海流速比較慢:我們知道,在淺海區域存在很多的洋流,這些洋流存在的意義就是能夠帶動浮遊生物的發展,為大海的那些魚提供生存的食物來源,並且保證其他生物的生存,而在深海區域,由於海洋的流動比較緩慢,甚至完全不會流動,因此也就沒有浮遊生物以及養分的供應,生物的生存就比較困難。

深海沒有光線:其實光線對於大海來說,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在淺海區域就有一些依靠陽光來進行生存的生物,這種生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成為了海洋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

深海具有低溫條件:一般在深海的區域其溫度能夠達到零下以上,這對於生物的生存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挑戰,因為能夠在低溫環境下生存的生物比較少,而低溫的環境給生物的生存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深海的鹽度比較高:深海的鹽分程度能夠達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並且一般不會產生太大的變化。

深海的氧含量比較高:一般在五百至一千米之前是含氧量最低的,但是在其下面卻含有極高的含氧量。

深海的沈積物多:由於深海的流動性比較低,因此深海含有大量的沈澱物,給生物的生存環境造成了破壞。

深海生物的生物類型

深海生物一般含有三種類型,那就是浮遊生物、底棲生物、遊泳生物,浮遊生物一般由細菌、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甲殼動物、毛顎動物等的一些種類組成,種類和生物數量均較少。生物數量通常隨水深增加而明顯降低。太平洋千島-堪察加水域的中型浮遊生物量,在200∼400米水深處每立方米平均超過100毫克,但3000米以下卻不到1毫克。同一種浮遊動物,個體小時多生活在淺處,個體較大時生活在深處。

遊泳生物主要是魚類,其次為烏賊、章魚和蝦等。在1000多種大洋魚類中,生活在深水的約有150種。其中隸屬於角安康亞目的種類最多,約有80種。深海安康魚頭的背側有一柄狀的突起,頂部可發光,作誘餌和照明用。嘴大。雌魚體重可達6∼8千克,雄魚僅重幾克。雄魚頭部鑽入雌魚的表皮吸取營養,並形成一個小裂,雌魚產卵期,雄魚產精子於袋中,以備授精。安康魚不成群,個體之間大約保持30米的距離。在深海近底層魚的種數比較多,個體也較大,如睡鯊體長可達7米,以掠食為生。有些深海魚常能吞食比自身大的食物。深海頭足類種類較少,有的章魚適應於深海生活,沒有眼睛。深海底棲生物的生物量隨水深而降低。在水深2000∼3000米處底棲生物種類多。隨水深的增加,其組成也發生變化,淺水種逐漸被深水種取代,通常200、3000和6000米處是轉折點。在萬米以上的深淵,仍有底棲生物,已發現的種類有:有孔蟲、海葵、多毛類、等足類、端足類、瓣鰓類和海參類等。

盤點那些著名的深海生物

有很多關於深海生物的傳說,並且一般都是非常恐怖的說法,甚至是許多的古代傳說,都認為是來自深海生物,由於人類無法去到深海,因此我們都認為深海含有大量的深海恐怖生物,並且許多的恐怖事件都推測為深海生物所為,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世界上那些出名的深海生物。

銀鮫目

銀鮫目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軟骨魚綱、全頭亞綱的1目。體長60∼200厘米,雌魚較大於雄魚。體延長側扁。吻短而圓錐形,或延長尖突,或延長平扁似葉鉤狀,如黑線銀鮫。兩頜齒呈板型的喙狀物。背鰭棘活動,能豎垂,第二背鰭低而延長,或短而三角形。尾歪形,下葉比上葉大,尾椎軸稍上翹;或圓形,尾鰭上、下葉約相等,尾椎軸平行;或線形。體光滑,有時幼體頭及背上具盾鱗。雄體除鰭腳外,還具腹前鰭腳及額鰭腳。

吸血鬼烏賊

吸血鬼烏賊身體上長著兩隻大鰭,看起來就像是兩隻耳朵,吸血鬼烏賊身長約30厘米,顏色為深紅或紫紅色,有8隻「腕」, 兩隻「鰭」狀物,看起來和兩隻耳朵;它的形態像膠凍樣,更像一個水母的近親而不像魷魚或者烏賊。吸血鬼烏賊既不同於烏賊又異於章魚,是烏賊和章魚的祖先,億年前因躲避蛇頸龍的獵食,從淺海向深海移居,億年來其形態不曾改變。

科芬魚

科芬魚有一個柔軟的身體和一個長尾巴,周身都被小刺所覆蓋,科芬魚能夠長到10厘米長。這種生物能夠在中到東印度洋1320-1760米伸的海面下捕獲到。

大王具足蟲

他還有一個名稱,叫做巨型深海大虱,根據記錄,目前是世界上體積最大的節肢類動物,法國動物學家米奈•愛德華(Alphonse Milne-Edwards)是描繪此物種的第一人。他於1879年在墨西哥灣捕獲一隻大王具足蟲的雄性幼崽,這個驚人的消息震撼了當時的科學界和社會大眾,1990年,東澳大利亞海洋食腐動物探索計劃(Scavengers of East Australian Seas expedition / SEAS)開始研究澳大利亞東海岸的甲殼綱動物。他們發現,海底越深,動物越少但物種越大。在澳大利亞的深海水域發現的大王具足蟲可以與在墨西哥或印度的發現相比擬。

巨型魷魚

這種生物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之一,並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其實魷魚與烏賊是有區別的,就普通大小的魷魚和烏賊而言,它們在外貌上很相似,但又有明顯的不同:魷魚身體狹長,有點像標槍的槍頭,所以又叫槍烏賊。巨型魷魚 神秘巨型魷魚,生存在太平洋漆黑的深處。長為18m長,重達九○○千克。傳說巨大的吸盤能撕裂小型船隻。

吞噬鰻

這些鰻魚在世界各大洋的深海中生存,棲息深度是914-1,829米,也有資料說它們棲息在1,500-2,750 米的深度,但可以確信的是深層帶是它們的家園。由於深層帶非常黑暗,視力並不重要,所以它們的眼睛非常小。這種鰻魚還有一個長長的鞭狀的尾巴,那些被拖網撈到海面的寬咽魚經常會被發現尾巴被它們自己打了好幾個結。

鮟鱇魚

鮟鱇頭部上方有個肉狀突出,形似小燈籠,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燈籠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在燈籠內具有腺細胞,能夠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的。

深海龍魚

深海龍魚生活在1524米深的海底。在那裡,來自天空可見光在中層帶就已經被吸收掉,深層帶形成極暗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黑巨口魚的眼睛特化成筒狀,在大型水晶體下面密布感光細胞。

尖牙

尖牙棲息在大洋中特別深的地方,儘管它們最常棲息的地方是500-2000米,但深到5000米處的深淵帶中部都是它們恐怖的家,此處的水壓大得可怕,而溫度又接近冰點。這裡食物缺乏,所以這些魚見到什麼就吃什麼,它們多數的食品可能是從上面幾層海洋落下。儘管這種魚並不怕冷,但是它們分布在熱帶和溫帶海洋的深處,因為那裡才有更多的食品從上面落下。

毒蛇魚

毒蛇魚,另一種極具掠奪性的魚類的代表。與琵琶魚相似,在毒蛇魚身體的某個而不為也有一個發光器官,且處於淺水區。當夜晚來臨時,它們就會遊到更淺的區域,約莫不到700英尺深的海域,尋找自己的獵物,因為這裡獵物似乎更豐富。

深海生物是人類比較嚮往了解的一類生物,除了深海生物的說法之外,有些人認為,深海還存在著外星生物,比如在百慕達海域,我們就認為在百慕達的海底就是外星生物的基地,因為人類無法靠近深海,因此外星人才會選擇把海底作為其在地球的基地,並且很多人都幻想過,如果把海洋中的水都抽乾的話,海底會是一片什麼樣子,在海底是否存在其他異形的生物。相信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的地方已經有人類涉足了,並且已經留有人類文明的足跡,但是有一個地方人類至今也沒有涉足,那就是深海,雖然深海環境惡劣,但是深海還是含有大量的深海生物,由於這些地方人們都沒有辦法進行調查,因此很多深海生物我們並不清楚,可能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辦法見到深海生物的蹤影,當然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相信深海生物我們也能夠有實力進行一探究竟,下面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深海生物的故事,進入深海去了解這些生物的特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science/6kkrmp.html
相信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的地方已經有人類涉足了,並且已經留有人類文明的足跡,但是有一個地方人類至今也沒有涉足,那就是深海,雖然深海環境惡劣,但是深海還是含有大量的深海生物,由於這些地方人們都沒有辦法進行調查,因此很多深海生物我們並不清楚,可能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辦法見到深海生物的蹤影,當然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相信深海生物我們也能夠有實力進行一探究竟,下面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深海生物的故事,進入深海去了解這些生物的特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science/6kkrmp.html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