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蜀漢政權北伐成功率低

蜀漢政權北伐成功率低

蜀漢要被曹魏所滅,很大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魏晉時期三國鼎立,魏、蜀、吳各自佔有領地,魏國最為強大-地處廣袤中原,人口密集,經濟強盛,中原歷來也被看作為「正統」。至於相對來說最為弱小的就是蜀國。據《三國志》記載,蜀漢王朝國境疆域並不廣闊,那時北邊能到武都和漢中,南邊包括雲貴兩省,勢力範圍能達到今天的緬甸和越南,不過在冷兵器時代,人口作為最為重要的資源,人口最多只有四川,然而,那個時候蜀漢政權下的四川民眾,也相當貧苦。

公元214年,劉備大軍佔領益州之前,西川地區實際統治為益州牧劉璋,他繼承了父親劉焉的爵位,同時也繼承父親治國理念-崇尚和平-即使整個國家硝煙四起,西川民眾生活也安逸富足,不過,劉備佔領西川後,民眾生活起了很大變化。

事實上,劉備整個政權政治路線為「復興漢室」,執政期間也要一心對抗北方的曹操,可是單憑西川一處的民眾,難以對抗強大的魏國。戰爭影響經濟,資源及財政需求也極大,這麼錢從何來?周邊可以剝削的小國又有限,那就只能從百姓身上入手。

後來劉備抱恙,諸葛亮慢慢成為真正執掌政權的人,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但也都用到北伐上,對百姓的態度與劉備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據西晉陳壽《三國志》載:「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懷怨嘆。」意思是指孔明為了北伐,把百姓剝削到不成樣子,負擔非常沉重。

以諸葛亮的才智,不可能意識不到這個問題,惶恐失去民心,但是「復興漢室」成為了蜀漢政權的巨大而唯一的政治聲譽及號召力,加上魏國西北方的力量還沒有恢復,北伐中原到了一個相對最有利的時機,不能放下。所以諸葛亮只能以誠服人,先表明心跡,指自己家裡也是空空如也,全都補貼國庫,接著又開始實行所謂的仁政-賞罰分明-在當時蜀漢內部派系林立的情況下,暫時讓朝廷上下關係緩和了一些。

可是只要有戰爭,吃虧的最終都是百姓,這是一個「定律」。朝廷支出的官俸、賞賜、軍需,全都是民脂民膏,對百姓來說戰爭始終讓人痛恨。尤其以蜀漢來說,搜刮力度之大,一直到蜀漢滅亡時,國庫還保存著黃金和白銀各自兩千金,已經算是一筆大財富了。

戰爭帶來的好處和成果,只有少數人才能享受,戰爭帶來的惡果卻要普羅百姓一力承擔,人口基數已經不是大,但承受最大的壓力,壓力一直累積,導致國內民眾離心離德。需知道,諸葛亮北伐時也能照顧到主安派,不破壞生產力,但到了諸葛亮死後,接任的姜維同樣也主張北伐,卻變得窮兵黷武,不管不顧。相反,努力討好士族的魏國,漸漸收攬民心,「正統」地位越來越堅實,蜀漢標榜的正統地位也漸漸褪去,民心和士族成為絆腳石。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