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古代人如何洗澡?

古代人如何洗澡?

古人沐浴不易,更珍而重之。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洗澡也是文化一部分,沐浴也有不少神話故事提及,如《山海經》的「羲和浴日」、「常羲浴月」及「帝俊在從淵沐浴」等:「從淵,舜之所浴也。」通過沐浴,能孕育日月星辰及太陽。

在現實中,古人喜愛洗澡,在那些沒有自來水及肥皂等現代配備的年代,早在先秦,富裕人家已有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沐浴的習慣。而秦始皇就經常在驪山沐浴,用的是天然驪山溫泉水。到了漢代,朝廷甚至為官員設定「洗澡假」,東漢應劭《漢宮儀》載,「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就是說官員上五天班後,能休假一天洗澡。漢朝首次為沐浴制定法定假日,可見如何重視沐浴。

在現代,洗澡、沐浴成為生活中最為平常的一部分。然而,沐浴在古代卻被視為一件禮儀大事,甚至還被納入「孝」的一部分。早於西周,王朝對待「沐浴」最為虔誠,為沐浴增加許多新功能,例如祭祀和朝見天子前必須「沐浴凈身」,以示內心潔凈虔誠。史載,西周時期每逢重大祭祀活動,先要進行兩次齋戒:祭前十日或三日,叫「戒」,祭前三日或一日,叫做「宿」,均有專職官員主持。除沐浴更衣,還必須屏息一切活動,以防「失正」、「散思」。沐浴被賦與成禮儀一部分,古人更發現它對人體健康有實際效用,《黃帝內經·素問》:「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即是用熱水洗浴能預防疾病,具有保健作用。

沐浴歷經魏晉和盛唐時期繼續發展,甚至有君主因喜歡洗澡而著書立說,為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的《沐浴經》,可惜已散佚。唐玄宗與楊貴妃愛華清池沐浴,婦孺皆知。到了宋代沐浴文化更高度發展,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沐浴場所普及。在《清明上河圖》上就可見公共澡堂。在宋代詩詞中也有很多有關描述,大文豪蘇東坡更喜愛沐浴,《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相反他的政敵王安石就不好洗沐,身上長蝨,史上出了名。好友吳充為改變他不良習慣,決定與韓維一起組成「沖涼會」,定期去公共浴堂沐浴更衣。王安石一改舊習,個人衛生有了很大的改善。

《清明上河圖》中的公共澡堂

公共澡堂在明清更得到長足發展,明清洗浴業十分發達,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商人在澡堂邊泡澡邊聊天談生意等成為時尚。

古代沒有現代香皂,但有有智慧與辦法。他們一般用淘米水、皂莢、肥皂團(動物脂肪)加上一些香料、皂角等天然材料製作類似於今天的香皂。它們純天然,更有益健康。另一方面,古代沒有自來水及現代淋浴系統,不同階層洗澡方式也不一樣:稍微富裕的人家會用木桶洗澡,用水舀或木盆盛水往身上倒;大戶人家或皇宮,洗澡用工具更刁鑽,甚至有原始沐浴系統,有類似水龍頭或者噴頭東西。

清代的公共浴場

在夏季,尤其是華南地區,古人直接到山澗或河裡洗澡。至於在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當地人並不習慣洗澡,甚至終年不洗澡。

古代生產水平低下,在蒙古高原水成為珍貴資源,有時只能一年洗一次,特別是在極端缺水之地,據說當地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結婚、死後下葬前,皆因蒙古人太珍視水,視之為純潔神靈。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