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社交媒體 表面免費 洩私隱代價貴

社交媒體 表面免費 洩私隱代價貴



智能手機掀起網上社交潮流,不少市民使用表面免費的網上社交媒體,忽略資料被收集及被洩漏的危機!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昨日表示,檢視港人10個最常用的社交媒體,包括了熱門的YouTube、Facebook以及Instagram等平台後,發現這些社交媒體會收集用戶的12至19種個人資料,包括所在位置、電話號碼、甚至用家年齡等,這些個人資料隨時會被轉移到網絡巨企的附屬公司。私隱專員鍾麗玲呼籲市民小心私隱洩漏,若遭人彙編其被公開的資料,可能面臨遭「起底」、「網絡欺凌」或「網絡釣魚」的風險。議員批評本港在保障市民私隱方面大落後,已被內地及歐盟遠遠拋開。

本港十大最常使用的社交媒體,包括Facebook、Facebook Messenger、Instagram、LINE、LinkedIn、Skype、Twitter、WeChat、WhatsApp 及 YouTube。私隱公署檢視發現,所有被檢視的社交媒體都有擬定私隱政策,它們收集個人資料的種類繁多,由收集12至19種個人資料不等,所有被檢視的社交媒體均會收集用戶的位置資料。

儲存用戶信用卡資料

在預設私隱設定方面, YouTube和Skype均預設將用戶的年齡及電話號碼隱藏,其他被檢視的社交媒體則預設公開用戶的年齡、位置、電郵地址或電話號碼等個人資料,可謂一個不留神就資料「任睇」。除WeChat外,其他被檢視的軟件在用戶傳送訊息時採用端對端加密。

大部分被檢視的社交媒體均會儲存用戶的信用卡資料,而所有被檢視的社交媒體均在私隱政策中列出會將用戶個人資料轉移到其附屬公司。當中Twitter沒有提供中文版本的私隱政策,不諳英文的用戶可能難以掌握社交媒體在處理個人資料方面的政策。

鍾麗玲表示,用戶不應忽略當中可能帶來的個人資料私隱的風險,這可能涉及個人資料被濫用、擷取或外洩的風險。若遇上網絡不法行為,或致用戶蒙受財產損失,甚至身體或心理傷害。她呼籲用戶要提高警覺,以減低對個人資料私隱所帶來的風險。

私隱公署將報告送交各社交媒體營運者,提供一系列建議,包括社交媒體營運者應持續採取「貫徹私隱的設計」,向用戶提供更多私隱相關功能,增加用戶的選擇;應留意所收集的個人資料種類,避免收集超乎所提供的服務所需要的資料:私隱政策應清晰易明;不應將位置追蹤功能預設為開啟等。

另一方面,私隱公署建議用戶在註冊帳戶前,細閱社交媒體的私隱政策、開設專為社交媒體而設的電郵帳戶,並只提供必須的個人資料;檢查社交媒體的預設保安或私隱設定;如毋須使用裝置內的位置追蹤功能,就要考慮關閉有關功能。

葛珮帆:改例得個講字

議員葛珮帆表示,香港的私隱條例已多年沒有改動,「一直話改,但都係得個講字,相比內地同歐盟係大落後」。她強調,近年內地及歐盟皆有修訂私隱法例,清楚列明企業在甚麼情況下可取得何種資訊、甚麼資訊可保存、如何保存及銷毀等,最重要是相關法例列明若企業洩漏了用戶資料,須向當事人及相關部門通報。相關法例有嚴厲的罰則,令企業存取用戶資料有所規範,而香港理應要參考上述法例,盡快作出修訂完善工作。


https://hk.news.yahoo.com/%E7%A4%BE%E4%BA%A4%E5%AA%92%E9%AB%94-%E8%A1%A8%E9%9D%A2%E5%85%8D%E8%B2%BB-%E6%B4%A9%E7%A7%81%E9%9A%B1%E4%BB%A3%E5%83%B9%E8%B2%B4-214500509.html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