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口罩元明有記錄非醫用 防太監口臭染污皇帝食物

口罩元明有記錄非醫用 防太監口臭染污皇帝食物

醫學用口罩,要到19世紀發現細菌才慢慢發展出來。

口罩為我們建築一道隔離牆,給予安全感的同時,也散佈緊張氣氛。口罩的出現,除了是歷史,也能見證醫學衛生的發展。古代用來掩口鼻的「口罩」物品,看起來並沒甚麼技術含量的,皆因與防疫幾乎無有關係。

拜火教中文稱為「祆教」,於南北朝初期入華。圖為影視《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祆教者,儀式時都要以布包臉 (網上圖片)

歷史記載最早的類似口罩物出現在公元前六世紀,古代波斯人拜火教認為,俗人氣息不潔,因此展開宗教儀式時都要用布包著臉。我們能於波斯教古墓墓門上的浮雕,看到祭司戴「口罩」。然而看中國歷史,有記載著使用口罩而又與健康衛生有丁點兒關連的,要數到元朝。

據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馬可波羅遊記·第85章》記載:「獻飲食予大汗之人,有大臣數人,皆用金絹巾蒙口其鼻,俾其氣息不觸大汗飲食之物。」並記錄此種衛生方法,出於蒙古遊牧部落。

當馬可波羅隨手一筆記下來,有人就認為是中國人發明口罩的實證,並說世上有口罩一物,與中國元代怕口氣重的大臣汙染皇帝的食物有莫大關係。明代永樂十八至十九年(公元1420-1421年),帖木兒帝國第四任皇帝沙哈魯龐大500多人使團抵達迎京城北京,記載了明宮一個情況:「兩宦者侍立,口覆厚紙,覆及耳下......每次進饌於帝前,樂人皆奏樂。」中國的口罩,也許與衛生有關,但主要不是為了防疫,而是戒備和防範工具。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以用具來掩口鼻,是有一種防範的意味。我們了解到,閨閣中的小姐常做的動作就是以帕子掩口,在外人面前,遮住自己牙齒和表情。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移除和贈與手帕這類用品,是去除兩人障壁,建立親密關係的象徵。比如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四回「癡女兒遺帕惹相思」有記載,丫頭小紅將手裡帕子故意丟給賈芸為私傳信物。黛玉也將幾塊用過的舊帕子,送給寶玉紀念。

講回元朝那段時期的歐洲,黑死病橫行,有部分瘟疫醫生配戴鳥嘴面罩,配上樟腦、丁香、沒藥及蘇合香等芳香物質,成為類似現代醫療口罩。它除能掩蓋環境臭味,還可隔離病人飛沫及殺菌。到了再後一段時期,現代醫學的發展,大大改變醫療治理概念,防疫口罩慢慢才發展出來。

公元1861年,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巴斯德,以實驗力證空氣中有細菌存在,空氣也存在著人和動物病原菌,能引起各種疾病。為了排除細菌,巴斯德於公元1886年創造巴氏消毒法,即加熱殺死液體中的微生物。公元1876年,英國化學家廷德爾創立無菌外科,翌年建立間歇滅菌法,即利用反覆多次流通蒸汽加熱,以殺滅微生物。同年,德國人科赫分離出炭疽菌,同時,為了弄清霍亂弧菌與形態上無法區別的其他弧菌的不同,展開一系列生理、生物化學研究,使醫學細菌學率先發展。

當時,在口罩應用於醫學之前,無菌外科的規範會消毒手術器械、穿手術衣、戴手術帽和橡膠手套,但沒有使用口罩,醫生手術時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細菌傳染給患者,引起傷口感染。公元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發現空氣傳播病菌會使傷口感染,認為講話時,帶菌唾液也會導致傷口惡化,建議醫護手術時戴上一種用紗布製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結果病人傷口感染率大為減少。於是,口罩便在歐洲醫學界逐漸流行和推廣開來。

至於口罩從醫院走出來,變成大眾常備用品,是由「西班牙流感」開始。1918年3月到1919年底,全世界大約20%的人受感染,全世界預計約2000萬人死亡(最新有研究估計死亡數約1億)。疫病蔓延時,人們被強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別是紅十字會和其他醫護人員。從眾多老照片看到,甚至也能在現今新聞圖片及片段了解到,口罩已經成為疫病出現的象徵。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