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西方為何偏愛中國明朝藝術?背後隱藏傲慢謊言

西方為何偏愛中國明朝藝術?背後隱藏傲慢謊言

西方尊崇明代的花瓶,從那個時期開始至今,都堆積成一些刻板形象。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當被問到最喜愛的朝代時,秦漢、唐代、兩宋等等都各有粉絲,各有自己的理據。即使在藝術上,唐代的詩、兩宋畫作也的確登峰造極。不過,在西方人的角度來看,他們卻偏向迷戀明朝。

大英博物館藏大明宣德年製掐絲琺琅雲龍紋蓋罐

據英國知名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曾於2014年在《衛報》發表評論指,西方很久以前已對明朝產生興趣:「『明』這個字,會讓人聯想到『珍貴、脆弱而美麗的東西』」。
瓊斯明顯是以藝術角度出發,先以自身體驗作始,說他的外公外婆用假的明代花瓶來粉飾房間。更說直至今時今日,西方人依然繼續迷戀明朝。從他們的角度,中國歷史是漫長而燦爛沒錯,但為何他們偏偏這樣鍾情這一個時期,這種誇張點說的盲目狂熱,也令他們反思,會不會讓他們忽視中國古代其他藝術的智慧、雄心和獨創性?


大英博物館明朝珍品

瓊斯表示,「明」在西方,已經成為一個廣泛認同的「品牌」,是為中華文明黃金時代的縮寫。據了解,博物館要「推銷」中國歷史,就一定要選一個名字「性感」的時代。按照經驗,儘管唐宋藝術都遠比明代富有創造性,但身體很誠實,一個題目叫「宋」或「唐」的展覽,遠遠不可能像「明」那麼風靡。背後隱藏著一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瓊斯評價明朝時指,明朝不是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而是一個中國「錯失時機」,由「孱弱卻又暴虐的君主」統治的時代,「夾在兩個外國統治時期之間」。更說明朝是古代中國逐漸陷入衰弱和落後的開端。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瓊斯認同中國真正的黃金時代遠遠早於明朝,歷數春秋時代的孔子學說,與羅馬帝國同時代的強大的秦漢帝國,以及文化繁榮的唐代和宋代。對比西方歷史,他說:「在羅馬帝國崩潰、歐洲陷入貧窮和野蠻的時候,中國卻變得越來越文明。」可是,唐朝和宋朝的文化很燦爛,但西方卻對其藝術獨創性視而不見。為何這樣?瓊斯表示,在明朝時期,中國和歐洲都「互相發現了對方」。
公元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迦馬發現從歐洲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的航線。到公元1577年,葡萄牙人已經在澳門立足。荷蘭東印度公司也緊隨其後,來到遠東。

西方畫家特奧多雷·德·布里描繪1598年的澳門

公元1604年,荷蘭人俘獲兩艘載有20萬件中國瓷器的葡萄牙商船,然後把這些瓷器在歐洲拍賣。此後,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大量進口中國瓷器。瓊斯再補充,從十七世紀的荷蘭畫作中可以看出,中國瓷器那時已成為荷蘭人的日常用品。西方對明代花瓶的尊崇,就從這個時期開始,而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然而,瓊斯說:「在西方對明代瓷器的尊崇背後,隱藏著一個傲慢的謊言。」瓊斯表示,西方人認為西方藝術代表著一種更有雄心、更理性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他們傾向於認為,西方繪畫是思想的結晶,而中國瓷器不過是裝飾品。

1893年美國芝加哥世博中國館,放滿瓷器的一角

擁有豐富藝術經驗的瓊斯,比起普遍的西方人,更對中國古代藝術睇得透徹-中國古代藝術決不只是裝飾性:「中國宋朝的畫家就以一種尖銳的、不可思議的自然主義風格來描繪大自然。在歐洲深陷中世紀的黑暗中的時候,中國藝術家不僅以敏感的筆觸來描繪山水,還開始把藝術看作是一種表達思想和修身養性的活動。學者甚至皇帝都在絲綢上作畫,用毛筆表達他們的感情。」

宋徽宗《欲借風霜二詩帖》


宋人畫秋塘雙雁軸

「遠在歐洲人萌生類似想法之前,中國的畫家們就已因其善於表達、富有個性的風格而受到盛讚。」瓊斯再說:「很多文藝復興時期甚至現代藝術的關鍵思想(比如自然主義、藝術家享有崇高地位、以及將藝術看作自我表達的方式等等),中國在很久以前就已經發明了。」中國藝術之美,層次比起放在西方客廳的明朝花瓶,還要高的還有更多。

[ 本帖最後由 zoomam 於 2019-10-26 03:14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