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朱元璋

朱元璋

農民軍X北伐成功,中國歷史上只有此一例。
中國歷代王朝中,漢唐被公認武功強盛,不過有指大明軍隊更厲害。事實上,明軍開國含金量非常高,它完成了兩個奇蹟:繼西漢後又一支以農民起義軍的身份脫胎而來完成改朝換代大業。另一方面,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他們首次以由南向北的形式北伐成功,實現統一。
這兩件事,絕對的高難度。而明軍在開國戰爭中所遭遇到的對手都是強大。它所戰勝的,是在中世紀曾橫掃歐亞的元朝蒙古騎兵。


西方14世紀描繪的蒙古殲敵場景,顯見當年蒙古橫掃歐亞的姿態


元末天下大亂,南方「紅巾軍」是重要反元起義勢力之一,明朝皇帝朱元璋最早也是紅巾軍一員,初投奔濠州紅巾軍領袖郭子興,獲得信任。朱元璋廿五歲時紅巾軍將領身份,回鄉募兵壯大勢力,並挑選親信隨行,構成大明開國將領雛容,徐達及常遇春等都在其中。在郭子興去世時,朱元璋已擁數萬軍馬,並趁元王朝混亂,攻克南京。
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早期明軍力量暗暗壯大,但憂心於軍紀鬆弛,加上在南京外的局勢嚴峻-北方是佔有中原、蒙古及西域的蒙元,南方除了朱元璋自己,更有佔湖北荊襄平原的陳友諒,還有佔據蘇南地區割據自立的張士誠。此時,朱元璋力量最弱,被三家包圍最危險。論軍力比不上陳友諒,論經濟實力比不上張士誠。即使打敗他們,還要面對當時還是天下最強的蒙古騎兵。朱元璋早期也北伐過,與蒙古騎兵交手,紅巾軍大多敗陣。

當時的蒙元,後世史家常說「昏庸腐敗」,但軍事方面,掌握元朝軍事大權的王保保等名將為了平定農民軍,麾下早已改掉無能形象,戰鬥力恢復。所以,朱元璋十分謹慎,除了自家軍隊強大、紀律嚴明,每攻克一處,都格外留意敵方具騎兵訓練經驗的將官,不惜重金招降他們委以重任,並多渠道在北方購買戰馬。
然而,紅巾明真正擺脫「流寇」形象,升格為「國家級軍隊」,關鍵轉折就是朱元璋遇到劉伯溫,兩人展開一番談話,大大改變大明軍隊命運。朱元璋向這位著名在浙東大儒問了一個困惑已久的問題:「為何天下義軍這麼多,卻屢起屢滅,終難以成事?」


清代顧見龍繪劉伯溫像


劉伯溫給出朱元璋一個震驚回答:因為農民起義有『九惡』」。九惡者一,不敬孔孟,褻瀆聖人之道,敗壞天理人倫;二為攻伐無度,形同流寇;三為時降時反,相互猜疑;四為糧餉不能自足,臨陣不知兵法;五為掠人妻女財產,只知取之於民,而不知養於民;六為為將者心胸狹隘;七為為士者缺乏訓練,作戰形同群毆;八為勝時聚集,敗時作鳥獸散;九為義軍之間相互猜疑,互相攻伐。史載朱元璋「聞之勃然色變」,劉伯溫卻毫無懼色,總結及言:「九惡不除,雖稱義軍,實則草寇流賊。」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遇上劉伯溫如獲至寶,大加重用,還針對九惡改革。包括在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設大都督府,確立軍規二十二條,在南京設刑台,公斬二十二名犯事軍官,震懾全軍。此後的紅巾軍,有了自上而下完備的軍事制度及森嚴軍規,軍容煥然。
朱元璋更厲行屯田制,不但軍隊自己要種地,還要幫助地方興修水利。結果地方生產發展,百姓富庶。原本向百姓徵收用於軍用的「寨糧」,朱元璋索性不收,從此深得民心,軍隊戰鬥力也進步。面對最直接的對手陳友諒,朱元璋之前處於絕勢,逐漸取得勝利。更在至正二十三年的「洪都」之戰,朱元璋創下中國古代戰爭史城池防禦戰的經典範例,獲取更多反撲時間,此後決戰鄱陽湖,軍隊巧妙運用火攻,焚毀陳友諒旗艦,反敗為勝。至於朱元璋如何面對另一割據勢力張士誠以及北伐成功?下回分解。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