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華稀世珍寶

中華稀世珍寶

碧玉太白醉酒水丞
碧玉太白醉酒水丞,清,高4.7cm,長9.3cm,寬6.9cm,口徑1.35cm。清宮舊藏。水丞碧玉質,局部有墨斑,圓雕人物和桃式容器,大小二桃相連,大桃內空,用以盛水,旁又雕一人斜倚水丞,以手扶膝,神情歡愉酣暢。古代瓷器、石雕、泥塑等工藝中常有此種“太白醉酒”題材的作品。

瑪瑙花鳥紋小插屏
瑪瑙花鳥紋小插屏,清道光,長9.5cm,寬8.3cm,厚1cm。清宮舊藏。插屏瑪瑙質,長方片狀。正面運用俏色技法利用原料上的白色巧加碾琢,山岩、梅花、鳳鳥錯落其間,呼之欲出,襯以淺棕色的背景。背面陰刻隸書道光帝禦制“探梅詩”: 何處尋芳信,前村消息來。 一枝依綠竹,幾點逗蒼苔。 影細因風瘦,心清待雪開。 春敷千萬樹,庚嶺好音回。末署“臣琦善敬書”,並陰刻篆書“臣”、“琦善”兩印。清代插屏用料多為白玉、青玉和碧玉,瑪瑙料較罕見。此插屏更利用瑪瑙料上間雜的白色雕成圖案,別開生面,清雅宜人。

青玉異獸硯滴
青玉異獸硯滴,清,高9.3cm,長16.5cm。清宮舊藏。 硯滴青玉質,利用玉斑圓雕作異獸形,獸背上馱有一水注,為貯水口,圓形水注上又雕飾小獸。 此器造型別致而又不失工整,為清宮造辦處玉作的制品。

瑪瑙桃形小水丞
瑪瑙桃形小水丞,清,高3.5cm,口徑2.4-3.2cm。清宮舊藏。水丞白瑪瑙質,半透明,局部有紅色,作桃形,器內空,器外裝飾鏤雕的桃枝、桃葉,以巧做技法使料中的紅色恰好置于桃尖上,生動逼真。巧做也稱俏色,最早見于商代,主要是利用玉質本身的不同顏色進行設計加工。此水丞匠心獨具,瑪瑙光瑩潤澤的材質與桃的造型相結合,仿佛傳說中天上的仙桃落于書案,突出了仙壽的吉祥寓意。

青玉葉式筆掭
青玉葉式筆掭,清,高0.8cm,長14.5cm,寬9.5cm。清宮舊藏。筆掭青玉質,有黑斑,葉形,並琢葉蒂及葉之卷尖。葉表面略凹,凹面很淺,表明此器當是用作筆掭。葉底面雕筋脈紋。玉料上的黑斑為經火後留下的痕蹟。此筆掭之形制顯然受西域裝飾風格的影響,碾琢簡練而富于裝飾性。其青玉質潤而色稍黯,著墨之後應愈顯清雅沉著。

青玉把蓮水蟲荷葉洗
青玉把蓮水蟲荷葉洗,清,高7.1cm,口徑8.7-11cm。清宮舊藏。筆洗青玉質,荷葉形,葉心下垂,葉邊內卷,形成內凹的洗心。底部和葉邊四週浮雕水草、荷花、小荷葉及蟹、螺、蛙等物相配。此筆洗雕工精細,蓮葉造型與其它附屬紋飾相映成趣。與其它荷葉洗不同,本器以把蓮為形制特點,碾琢的物象生動逼真,且富于自然生趣。

青白玉五子筆架
青白玉五子筆架,清,高4.6cm,長12.5cm。清宮舊藏。 筆架青白玉質,以圓雕結合鏤雕技法塑造姿態各異的5個童子,每人手中各持不同的花果枝葉。此筆架造型活潑,五子高低錯落中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五子形象表現于文房用具中則寓“五子登科”之意。

青玉天雞尊
青玉天雞尊,清,高21cm。天雞尊以整塊青玉琢成,玉質局部有黃色沁。天雞昂首直立,雙翅緊貼體側,長尾彎卷垂地,喙邊長須飄逸。背負一方口尊,尊頸部飾蕉葉紋,腹部飾獸面紋,這些雖為商週青銅器的常見紋飾,但在此器上的表現形式均已脫離古法,實屬新創。 天雞毛羽的雕刻彰顯有致,刀法粗獷古樸,為清代玉器之佳作。

水晶天雞尊
水晶天雞尊,清,通高14.2cm,口徑2.3-3.6cm。尊以無色透明水晶圓雕而成。天雞翹首直立,雙翅貼體,長尾卷曲支地,背負螭耳尊,尊的蓋紐亦為一直立小天雞。天雞尊在隋代已出現,1956年湖北省武漢市241號隋墓即出土有青瓷四系螭耳天雞尊。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天雞尊的造型已趨成熟並且廣泛流行,用各種材質制作的天雞尊層出不窮。 此天雞尊利用水晶晶瑩剔透的質感,運用了挖空、透雕、圓雕多種工藝手段,其效果清透靈動,光彩奪目。

青白玉三羊開泰筆架
青白玉三羊開泰筆架,清,高6.3cm,長13.4cm。清宮舊藏。筆架青白玉質,三羊臥姿造型。筆架運用“留皮雕”技法,羊角處留有黃皮色。此三羊造型筆架寓“三陽開泰”之意,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三羊一大兩小,母子神態親暱。滿含溫情,加之玉質潤澤,筆架十分舒和優美。

青玉萬鬆山房圖山子
青玉萬鬆山房圖山子,清中期,高20.6cm,長28cm,底寬4.6cm。清宮舊藏。山子青玉質,作重疊山巒形。山子正面琢崇山峻嶺中挺立著棵棵巨鬆,間飾亭台樓閣,背面雕峭壁懸崖,亦點綴鬆樹。景致布局週密,層次清晰,立體感強。正面浮于山腰的雲紋上琢隸書禦題《萬鬆山房詩》: 萬鬆春曉坐山房,雨後千峰濯翠光。 因回為高步入古,受宜得趣意延涼。 聞聽倚濤翻鬣,極睡鋪阡浪擺芒。詎事遊山欣愜賞,為民額手慶宜。清代玉山較多,圖案題材多取自然景色,如仙人遊、文友聚會山林、鬆下鹿鶴、山水樓閣等等,且雕琢精致,畫意盎然。陳設于文房中,讀書小憩時可娛目賞心。

青玉三陽開泰
青玉三陽開泰,清,高9.5cm,長18.2cm,寬10.5cm。整器圓雕3只羊,青玉質地,玉色青白。羊一大二小,大羊側臥于地,左前肢支踏于地上,其餘三肢曲起收于腹下,抬首轉向左側,口銜竹葉。大羊左側以竹葉鋪地,其上臥伏兩只小羊,一小羊居前,側頭轉向大羊,右前肢踏地,似欲從大羊口中取食,另一小羊緊伏于大羊身後。三羊皆有角,角上有節。以三羊為飾,寓意 “三陽開泰”。

白玉臥羊
白玉臥羊,清,高5.8cm,長10.2cm。此羊白玉質,玉質上佳,無雜質,瑩潤如凝脂。羊呈臥形,昂首望天,口緊閉,耳下垂,雙角向後彎曲。腮下、耳後及尾部邊緣有細刀琢刻的短陰線,以示羊毛。羊身其餘部分光素無紋飾。清代玉羊與前代風格略有區別,著重于動態的表現,且比前代更加寫實,造型準確,骨骼、肌肉加以突出的表現。此白玉羊造型簡潔明快,刀工精湛,打磨潤澤,更因其質地潔白無瑕,使羊之溫順的性情與肥美的體態得以極好的展現。

青玉三羊蕉葉雙孔筆插
青玉三羊蕉葉雙孔筆插,清,筆插高10.4cm,長15.8cm,寬5cm。清宮舊藏。筆插青玉質,玉質瑩潤,略有墨斑。整器雕作自然景觀,鏤雕的石山上有孔狀洞,洞中生長著靈芝小草。石上臥伏3羊,一大二小,其間隙可架筆。石旁有兩棵芭蕉樹,樹中空,可插筆。筆插配以紫檀木座,木座上鏤雕竹、菊、蘭、桃實、靈芝等紋飾。此筆插既是文房用具,又是一件精美的文房陳設品。

玉羊首
玉羊首,清,長5.5cm。 白玉質地,頂部粗,尾部尖細。頂端飾雙角羊首,並透雕陰刻長長的胡須。器身細長似錐,其上琢刻繩紋。此器為清代仿戰國玉的造型。

青玉鳳柄執壺
青玉鳳柄執壺,清,通高22cm,口徑4.9-5.7cm。此執壺玉質純正,表面光亮。壺體扁而高,橢圓形口,蓋與壺口呈插接式,咬合緊密,蓋鈕為鏤空如意形,套二活環,鈕之下飾一週蓮瓣。壺頸部飾變形蓮花紋,腹部有橢圓形開光,開光內凸雕牡丹等圖案。壺流為獸吞式,流柱自獸口中接出。壺柄為一全身棲鳳,鳳尾下部套一活環。此作品的設計水平較高,將傳統的如意、蓮花、蓮瓣、牡丹等圖案運用于壺體,表現形式不落俗套,且加工精致,造型準確。執壺之柄造型復雜,不易掌握。壺蓋高大而易脫落,因而不宜實用,是一件按照實用器設計的陳設品。

青玉回首鴨
青玉回首鴨,清,長15cm,寬6cm,高10.5cm。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質地溫潤清朗。鴨身肥碩,圓臀闊胸,短頸,短翅,翅及鴨身有排列整齊的羽,並布滿仿古勾雲紋。鴨作回首狀,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其口銜谷梗,梗垂于鴨身,谷葉似飄似搖。此作品造型生動準確,栩栩如生。六畜、家禽為玉雕動物中最常見的題材,自唐代之後,玉鴨之作多出新樣。同歷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鴨更為精致,其背負的谷穗既有歲歲平安之意又有五谷豐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藝術水平很高的作品。

青玉雙連尊
青玉雙連尊,清,高27.4cm,長26cm,寬13.5cm。此尊玉色青白,無瑕斑及雜色。高、低二尊,下體相連。高尊圓口無蓋,頸部環一鳳,展翅似飛翔,腹上部較粗,淺浮雕夔龍紋,兩側各一象首,下套活環。低尊扁而寬,有橢圓形蓋,上飾淺浮雕夔鳳紋,寬腹,亦飾夔龍紋。兩尊相連處亦雕一鳳,與另一鳳呼應。器底有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此件雙連尊是清中期制造的宮廷陳列品,設計巧妙,于仿古中融入新意,加工工藝精致,是乾隆時期宮廷玉器的代表作品。

白玉羊首耳瓶
白玉羊首耳瓶,清,高27.5cm,口徑5.4×7cm,足徑5.5×7.9cm。清宮舊藏。橢圓形,細頸,寬腹,雙耳,橢圓足。蓋頂下凸起繩紋一週。頸部淺雕夔帶紋,腹琢蓮瓣紋,肩兩側凸離羊首耳。玉質瑩潤。羊字通“祥”。古代“吉祥”多作“吉羊”。羊字又通“陽”。《史記·孔子世家》:“眼如望羊”。《釋名·釋姿容》:“望羊:羊,陽也。言陽氣在上。舉頭高,似若望之然也。” 正因為“吉羊”為“吉祥”之意,所以從漢代以來,羊的雕塑品、裝飾物都很多。此瓶以羊首飾耳,取吉祥、高望之意。原藏清宮翊坤宮。為乾隆時期的珍品。

玉羊首提梁壺
玉羊首提梁壺,清嘉慶,通梁高16.8cm,通蓋高10.1cm,口徑8.9cm,足徑6.8cm。壺白玉質,玉白如脂。壺體為圓形,通體及蓋、紐均雕作瓜稜狀,腹部一側凸雕羊首為流,肩部設3個系紐,上接3柄如意形銅胎掐絲琺琅質地的提梁。壺底中部陰刻隸書“嘉慶禦用”四字款。玉壺是清代宮廷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樣式極多,除羊首壺外,尚有鳳首壺、龍首壺等,還有與玉杯、盤成套者。此壺以瓜稜形作器身,以羊首作流,結合了動物和植物的題材,又將玉器的素淨與琺琅的斑斕集于一器,造型新穎別致,從質地到作工均屬上乘,為清嘉慶時期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青玉三羊雙池水丞
青玉三羊雙池水丞,清,高4.8cm,口徑分別為3.5-6.5cm和 2.6-5.9cm,底長19.4cm。水丞青玉質,兩水池前後相連,橢圓形口,方唇,平底。池肩部琢刻谷紋,凸雕的3只羊伏于池側,前後顧盼,相互呼應,妙趣橫生,寓意“三陽開泰”。水丞屬文房用具,可貯水,以備研墨、洗筆之用。 

黃玉三羊尊
黃玉三羊尊,清,高14.2cm,口徑7.6cm,底徑6.8cm。此器黃玉質,局部有褐色浸痕。圓形口外侈,頸部有環狀凸稜,腹部凸雕三羊首,三羊前足形成器足,足下襯一圓託。三羊組合的藝術造型和紋飾圖案在清代非常盛行,除玉器外,陶瓷、繪畫中也往往以“三陽開泰”為題作為歲首稱頌之辭。但黃玉雕三羊尊這樣的器物卻非常少見。

青玉瓜稜執壺
青玉瓜稜執壺,清,高26.7cm,口徑5.6cm,足徑7cm。壺青玉質,圓口,圓蓋,長頸,高挑流,曲柄,瓜稜形腹,蓮座式足。壺肩琢一週纏枝花紋,壺嘴處嵌一金圈裝飾。此壺玉質瑩潤,工藝精細,為痕都斯坦玉器風格。痕都斯坦玉器出現于漢地,首見于清乾隆時期,受波斯文化和伊斯蘭藝術風格的影響,其注重選材用料,講究造型變化,成器胎薄體輕,裝飾紋樣繁密,色彩豔麗,對比鮮明。由于痕都斯坦風格的玉器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其對清宮玉作和民間玉肆的琢玉技藝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痕都斯坦白玉單耳葉式杯
痕都斯坦白玉單耳葉式杯,清,高4.5cm,口徑11.3-7.9cm。清宮舊藏。杯白玉質,胎薄體輕,呈花葉形,口、壁舒張而器足收束細小。單耳雕成葉蔓,杯身刻葉筋,花葉之形態既生動逼真,又頗富裝飾性,雕琢之紋飾于簡練中見精致。此杯造型為典型的痕都斯坦風格,以凝脂般的白玉雕為花葉狀,于清麗素雅中又顯出富貴之氣,當是清代禦用之飲酒器。 

碧玉葫蘆萬代蓮座高把杯
玉葫蘆萬代蓮座高把杯,清,高18.1cm,口徑7.4cm,足徑7.4cm。清宮舊藏。杯為一對,碧玉質地,由杯體與柄足兩部分連接而成。杯體為鐘鈴倒置形,柄為葫蘆形,杯體與葫蘆形柄之間有一俯仰蓮瓣形座,柄下為雙層圓座。杯由上至下分別雕琢藤蔓、葫蘆、纏枝蓮、蓮葉、雷紋等紋飾。清代宮廷中各種形制的玉酒具一應俱全,且多為構思巧妙、工藝精細之作。此對杯造型獨特,雕琢細膩,可稱清宮玉酒具中的精品

TOP

發新話題